IBD 学术论坛:钱家鸣教授谈 IBD 十年-过去、现在和未来

2017-03-21 12:04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2017 西安杨森 IBD 学术论坛」于 2017 年 3 月 3 日 -4 日在西安召开。此次大会向全国征集 IBD 相关的基础、临床研究,共收到了来自全国 67 家医院的 172 篇投稿,141 篇 Poster。会议内容涉及 IBD 相关的「基础科学」、「疾病评估与监测」、「生物制剂治疗」、「复杂问题处理」等 8 个专题板块,包括 11 位专家主题演讲,23 个口头研究报告,9 个视频 Digital Oral Presentation。 

钱家鸣教授1.png

会议期间,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钱家鸣教授就「IBD 十年-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题目作了精彩报告,对近十年来 IBD 的重大事件进行了回顾和详细阐述,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1859 年英国医生 Samuel Wilks 首次提出溃疡性结肠炎(UC)的概念,20 世纪 20 年代末,Burrill Chrohn 对与 UC 类似的一类疾病进行临床和病理资料的总结,并首次提出克罗恩病(CD)的概念。而我国对于 UC 的认识晚于西方近百年,对 CD 的认识晚于西方近 30 年。

在我们研究 IBD 的过程中,包括如下历史重大事件,如 1978 年在杭州会议上提出我国 UC 的诊断标准、在 1993 年太原会议上提出我国 IBD 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2000 年成都会议上提出我国 IBD 诊断和治疗规范的建议、2007 年济南会议上提出我国 IBD 诊断和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以及 2012 年在广州会议上提出新一版的我国 IBD 诊断和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

2007 年欧阳钦教授和中国 IBD 协作组组织中国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开展全国多中心研究,对 1990—2003 年粗略推测 UC 患病率约为 11.6/10 万,CD 约为 1.4/10 万。杨红等进行的以人群为基础的前瞻性研究是我国首次较准确报道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的调查研究。

目前,我国已有 CD 注册登记研究的数据库(REMICADECRD4018),数据显示,自 2010 年以后,IBD 的诊断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 2015 年,诊断数量显著增多。而自起病到诊断 IBD 所有时间呈逐年降低的趋势。

此外,在 IBD 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我国亦有较多高质量研究,如陈旻湖等报道了内镜和 CT 小肠造影(CTE)结合后鉴别 CD 和肠结核的准确率从 66.7% 提高到 95.2%。北京协和医院的资料对 CD 和淋巴瘤的鉴别诊断提供了临床工作计算表,并对 CD 和肠白塞的异同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统计。

在 IBD 的治疗方面,从发表的中文文献上来看,近十年来,中文期刊检索 IBD 文章数量由 1995-2000 年期间的 56 篇增长到 2010-2015 年期间的 2349 篇,速度惊人。具体而言,免疫抑制剂规范应用的文献成增长趋势,且国内学者在国外期刊发表的 IBD 相关文章呈增长趋势以及英夫利西单抗应用的文献成增长趋势。

钱家鸣教授2.png

钱家鸣教授着重讲解了重症 UC 的转换治疗中的英夫利西单抗(IFX)的应用。一项来自北欧的有关 IFX 转换治疗重度 UC 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RCT)纳入了 45 例一线激素治疗失败的患者(24 例 IFX 治疗, 21 例安慰剂治疗),结果显示静脉应用 5 mg/kg IFX 是有效的重度 UC 转换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重度 UC 患者若初始治疗时血清 C 反应蛋白(CRP)高并血清白蛋白(ALB)水平低,则 IFX 药物代谢加快,血清 IFX 浓度低,预后不良。目前有研究建议 IFX 初始治疗剂量为 5 mg/kg ,密切监测血清 CRP 水平,并根据 CRP 调整治疗剂量。

2014 年发表于 Gastroenterology 杂志上的研究分析了 IFX 浓度与 IFX 治疗中重度 UC 疗效的关系,分析了 728 例 UC 患者,结果显示,在第 8w、30w、54w IFX 浓度高的患者临床缓解率、有效率、粘膜愈合率较高,且第 8w IFX 浓度 4.1 μg/mL,维持期 IFX 浓度 3.7 μg/mL 提示预后良好。

此外,钱教授对北京协和医院的资料进行了总结,自 2008 年 2 月至 2015 年 2 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 IFX 治疗且维持临床缓解超过 6 个月的 44 例 CD 患者,临床疗效观察显示总粘膜愈合 62%,其中深度缓解 45.5% ,实现深度缓解的平均时间 28.9±14.3 周。

钱家鸣教授3.png

最后,钱家鸣教授总结到,我们对于 IBD 的认识始终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进步,而目前我们面临的问题包括需要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真实世界的临床研究、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监测治疗药物浓度和基因、分析多种诊断和治疗方法的成本效益比、测定传统重要治疗 IBD 患者的潜力、患者健康教育和管理以及运作多学科和多中心的合作架构。

编辑: 王云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