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D 学术论坛:吴开春教授谈炎症性肠病疾病进展的评估与监测

2017-03-08 21:02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2017 西安杨森 IBD 学术论坛」于 2017 年 3 月 3 日-4 日在西安召开。此次大会向全国征集 IBD 相关的基础、临床研究,共收到了来自全国 67 家医院的 172 篇投稿,141 篇 Poster。会议内容涉及 IBD 相关的「基础科学」、「疾病评估与监测」、「生物制剂治疗」、「复杂问题处理」等 8 个专题板块,包括 11 位专家主题演讲,23 个口头研究报告,9 个视频 Digital Oral Presentation。

会议期间,来自第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的吴开春教授就「炎症性肠病(IBD)疾病进展的评估与监测-现状与展望」作了精彩报告,并指出 IBD 病变活动的评估需综合判定。
吴开春1.png

肠道黏膜炎症是 IBD 活动的标志,而对 IBD 病变活动的评估包括临床表现活动指数、 内镜下病变活动指数、组织学评分、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评估。

临床表现活动指数

目前有多种临床表现活动指数,如克罗恩病(CD)的 Best CDAI、Harvey-Bradshaw CDAI、荷兰 CDAI 等,以及溃疡性结肠炎(UC)的 Truelove-Witts 评分、Mayo 评分等,而在众多的活动指数中,如何才能选取准确客观而又简便易行的评分方法使得患者更易参与呢?

近期有研究显示,患者简化临床结肠炎活动指数(P-SCCAI)与医生为主的结肠炎活动评分有很高的一致性,可用于临床和研究。该评分的优势在于由患者自己评估持续临床有效率,简便易行,可增加患者的依从性。

内镜下病变活动指数

CD 的内镜下病变活动指数包括 CDEIS、SES-CD 和中国标准,UC 的内镜下病变活动指数包括 Truelove、Baron、Jeroen、Azzolini 和中国标准。

其中,SES-CD 是简化的 CD 内镜下评分,变量包括溃疡大小、溃疡所占面积、受累及的肠黏膜面积以及有无肠腔狭窄,该评分方法简便易行,适用于临床。

众所周知,IBD 的治疗目标为黏膜愈合,然而目前临床上针对黏膜愈合,仍有不少困惑。比如多数患者难以达到黏膜愈合、愈合多少才能称之为黏膜愈合、即使应用生物制剂也无法预知能否达到黏膜愈合、应该何时判断是否达到黏膜愈合以及小肠病变难以判断是否达到黏膜愈合等,尚需进一步研究来解答上述疑惑。

组织学评分

有多项研究显示,组织学改变可能预测 IBD 复发,Christensen 等的研究显示,组织学正常与组织学活动以及组织学静止相比,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更长。

对于组织缓解,目前尚无统一定义,概念近似组织愈合;而完全缓解是指达到临床、内镜及组织学缓解。然而,目前对于组织缓解,仍无统一的体系,尤其 UC,评估体系超过 20 种,令人眼花缭乱,临床上亟需一种简便而又统一的评估体系。

Bryant 等建议组织缓解的概念应包含如下内容:隐窝及黏膜固有层均无中性粒细胞、黏膜固有层无浆细胞以及黏膜固有层嗜酸性粒细胞正常。虽然对于组织缓解的明确定义仍面临诸多困难,如费用、时间等,但仍值得进一步探索。

实验室指标

包括血清学标记物和粪便标记物,如超敏 C 反应蛋白、白介素-6、粪便钙卫蛋白(FC)及乳铁蛋白等,目前炎症指标尚不够全面。

会议期间,来自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陈芳教授特别提出 FC 与 UC 疾病活动度的关系,指出 FC 含量与 UC 活动呈正相关,且 FC 能客观反映 UC 的临床活动及黏膜愈合情况,可指导内镜检查时机。

此外,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的沈骏教授的报告指出,异常的凝血及纤溶指标可提示 IBD 病情,因此,凝血指标或可作为门诊患者内镜或影像学检查前的筛查指标,可能对疾病是否活动有一定提示作用。

影像学评估

CTE(CT 小肠造影)是临床常用的评估 IBD 疾病活动的方法,CTE 下发现的肠腔狭窄、肠壁增厚、肠壁血管增强、梳状征以及肠管周围炎症均提示疾病活动。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CTE 能否判断黏膜愈合以及 IBD 治疗中影像学改变的意义,研究显示,CTE 在判断黏膜愈合时有较高的准确性,且影像学与内镜检查有互补作用,如内镜阴性的患者 CT 或 MRI 可发现疾病活动。

吴开春2.jpg

MRE(磁共振小肠造影)也是可选方法之一,Siddiki 等的研究显示 CTE 与 MRE 在诊断肠瘘方面的灵敏度分别为 95.2% 和 90.5%,特异度分别为 88.9% 和 66.7%。且 MRE 时间长、费用高、患者需憋气、胰高血糖素可引起恶心、呕吐以及 MRE 难以达到满意效果,可见,在诊断 IBD 疾病活动时 CTE 明显优于 MRE。

综上所述,吴开春教授对汇报内容进行了总结:

1. IBD 病变活动评估需综合;

2. 简便易行的方法将逐步走入临床;

3. 内镜下黏膜愈合与 IBD 疗效与预后有关;

4. 目前炎症指标尚不够全面;

5. 影像学联合内镜检查有互补作用。

吴开春 3.png

吴开春4.png

吴开春教授报告之后, 4 位青年医生就「IBD 疾病进展的评估与监测」的主题,进行了各自的论文报告。来自中山大学第六医院的胡品津教授,陆军总院的李世荣教授进行了点评。

编辑: 王云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