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与基因多态性的那些事儿(一)

2021-10-29 13:46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高血压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主要的慢性疾病,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不仅会引起脑卒中、脑梗死、脑缺血等常见的危害,还会引起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等危害,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

常用的抗高血压药主要包括血管紧张素 II 受体拮抗剂 (AR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β 受体阻滞剂、噻嗪类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 (CCB)。目前临床上 90% 的高血压患者合并有其他各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因此单种抗高血压药往往不能满足多种降压机制的需求,而增加单药剂量虽可增加高血压控制率,但副作用也会大幅度升高,有的甚至影响到患者的依从性,迫使患者停止用药或更换用药方案,因此合理的选择和应用降压药物尤其重要。临床实践发现对于相同的抗高血压药物,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存在个体化差异,而基因多态性是药物反应个体化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今天小编和大家分享高血压药物中血管紧张素 II 受体拮抗剂 (ARB 类药) 与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ARB 类药物主要和两个基因多态性有关——AGTR1 和 CYP2C9

血管紧张素Ⅱ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重要体液因子,其 90% 以上的效应通过由 AGTR1 基因编码的血管紧张素Ⅱ的 1 型受体介导,ARB 类药物是作用在该靶点上,AGTR1 的 1166A>C 基因多态性可影响 ARB 类药物的治疗效果,C/C 基因型个体对 ARB 类药物更加敏感,降压效果更好。并且其经由 CYP2C9 编码的酶进行代谢,中国人群中主要存在的遗传变异为 CYP2C9*3,导致酶活性降低。指南中建议 CYP2C9*1/*3 基因型个体中洛沙坦的降压作用下降,需适当增加用药剂量以增强降压疗效;主要的作用机制如下图所示:

图片1.png

我国也出台了高血压相关的指南明确了基因多态性与药物的关系,2015 年发布的《药物代谢酶和药物作用靶点基因检测技术指南 (试行)》中明确了 AGTR1 1166A>C 多态性和 CYP2C9*3 多态性检测并指出携带 AGTR1 C 等位基因的患者服用 ARB 类药物降压效果更好,AC 基因型组中基于坎地沙坦的收缩压降低比 AA 纯合子更显著,携带 CYP2C9*3  等位基因的高血压患者适当增加洛沙坦的用药剂量。

随着国内心血管存量患者日益增长,导致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不断增多,这是由于近 50 年来人口老龄化、生活水平提高、生活习惯改变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据《2020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统计,我国城市与农村居民高血压患病率由 2002 年的 18.8% 增长至 2012 年的 25.2%。此外,据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2019 概要》估计,2019 年全国高血压患者高达 3.30 亿人。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容,高血压患者众多,药物市场庞大,但不同的个体由于基因的不同对于药物的敏感度代谢程度不同,因此个体化治疗尤为重要。

对于高血压患者,最重要的是——时间,早发现,早治疗非常关键。特别是对于需要使用多种抗高血压药物进行复合治疗的患者。一旦患者出现药物疗效差、毒副作用强,除了浪费医疗资源外,还耽误了治疗时间,造成患者脑部、肾脏、心脏、眼底视网膜等器官损伤。因此建议患者在进行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前给予基因检测,不但可以降低经济负担,更能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

其他四大类抗高血压药物与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我们将会在后面继续和大家分享,欢迎大家订阅公众号【个体化医学前沿】了解高血压与基因的之间不可不说的那些事儿。

【文章来源:芝友医疗】

编辑: 翟超男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近期热门文章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