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人民医院支援武汉青山方舱医院休舱!

2020-05-18 16:41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治愈 372 人!河南省人民医院支援武汉青山方舱医院休舱!

3 月 9 日上午 8 点多,随着最后一批 18 名治愈患者出院,武汉青山方舱医院患者清零,正式宣布休舱,河南第五批支援湖北医疗队近一月的奋战告捷。

青山方舱医院休舱.jpg

2 月 8 日晚上 22 点 30 分,河南省卫健委接到国家卫健委通知,组建一支 300 名医护人员支援湖北医疗队。2 月 9 日上午 10 点,河南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队伍组建,14 时 30 分在河南省卫健委宣誓出发,当晚到达武汉。

随后,这支队伍整体接管武汉青山方舱医院。2 月 13 日,开始收治病人,400 张床位很快就满负荷运行。截至 3 月 9 日休舱,累计收治确诊新冠肺炎患者 519 人,治愈出院 372 人。实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患者零死亡、治愈患者零复发、患者零投诉「四个零」。

青山方舱医院共开放 400 张床位,医疗组共分为 8 个小组,6 小时一班昼夜轮换。医务人员不仅要做到对每一位患者病史、血常规、核酸检测结果、胸部 CT 特点等情况心中有数,还要密切监测每一位患者的呼吸、血氧、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对患者变化了如指掌。

方舱医院还成立了专家组,一旦患者病情加重或出现突发情况,立即召集专家组会诊,保证治疗质量。医务人员也密切监测,时刻警惕患者病情向重症进展。一旦发现患者有向重症发展的危险,立即转往定点医院救治。

方舱医院里还设有 12 张抢救床位,配有除颤仪、呼吸机、监护仪等一系列抢救设备。一旦遇到患者病情突然加重,可以立即进行抢救。

除了日常医疗工作,医务人员时刻关注着患者的精神状态,缓解他们的焦虑与恐惧,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近日,国家卫健委、人社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表彰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河南省共有 4 个集体、12 人分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和「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第五批医疗队队长陈传亮、呼吸重症专家王凯榜上有名。

30 人的省医男团,也在「决战」中起到了运筹帷幄、冲锋陷阵的关键作用。他们把自己的见闻点滴记录了下来。

讲述一 王文杰

不放过任何一次病情的变化

河南省人民医院重症内科亚专科主任王文杰,担任医疗组组长,同时也是医师会诊组成员。每次进舱,王文杰都会帮助组员检查是否穿戴合格,确保每一个人的安全,平安过来、平安回家。」

王文杰.jpg


第一次进舱查房,1 区 2 床的患者引起了他的注意。患者是两个孩子的母亲,2 月 6 日确诊,被第一批收入方舱医院,两个年幼的孩子无人照料,自身症状比较轻微,一直要求出院回家。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王文杰停下脚步安抚患者,设身处地分析利弊,同时迅速协调指挥部,第一批为患者申请核酸检测。经过半个小时的心理安慰,患者情绪稳定下来。

当查房进行到 4 区 25 床时,王文杰发现患者被迫处于端坐位,呼吸急促。他迅速给予患者床旁超声检查:心脏射血分数(EF)只有 30%,原来患者去年刚做过心脏搭桥手术,术后恢复欠佳,现在又合并新冠病毒感染,属于重症患者。

王文杰马上给予患者强心利尿的口服药,待患者呼吸急促的状况好转以后,马上联系急救车,上转到武汉九院治疗。

6 个小时的班次,汗水早已湿透了衣服,护目镜上的水雾遮挡了视线,却遮不住治病救人的眼神。

一例例病情加重的病人,都被及时发现、救治,从而转危为安。


讲述二 史源

那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灵机一动的办法

就在前两天,楚天都市报推出《谢谢你 守护鄂》主题报道,将镜头对准了全国支援湖北的 395 支医疗队 43060 名医务人员。河南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史源,成为代表河南医疗队的出镜医生。

在青山方舱医院,很多患者一眼就能从一群「大白」中认出史源:查房时,层层防护服外,手上提着一台像电脑一样的仪器的,一定是史源。

35 岁的史源擅长重症超声、感染科、ECMO 技术。疫情发生前,他已经在武汉协和医院进修了几个月。疫情发生后,正在隔离观察的他迫切地把比赛赢得的 10 万元奖金捐给了武汉;刚解除观察,他就赶上成立援鄂医疗队,第一时间报名参战。

史源在方舱医院给患者做床旁彩超.jpg


1 为保护好队员,自己多方筹「装备」

在武汉抗击新冠肺炎,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防护设施和消杀物品,就是碉堡和「防弹衣」,至关重要。

来到住地后,史源想到了公共区域和个人的消杀问题。医疗队的物资主要是为了保障方舱医院的工作,医疗队住地的消杀物资比较紧缺,很多县医院的队员并没有准备酒精和消毒片。

史源赶紧联系朋友捐了 4 个喷洒桶和 5 箱消毒片,并组织了一个工作群,由队员们把酒店的消杀工作全部「承包」下来。

接着,他又和河南省人民医院检验科的王山梅一起联系协调,募集了 10 箱酒精,请示队长陈传亮之后,分发给大家。

有了防护物资,史源又着手做了几个新冠肺炎的课件,包括如何穿脱隔离服,新冠病毒的感染特点和治疗等,在医疗队进行集体培训。他还请检验科王山梅录了好几段音频,给大家讲解。

2 治病、编程又组建志愿者

青山方舱医院正式开始收治患者后,作为河南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超声学组副组长,史源携带的便携彩超大显身手,让更多的患者得到了及时救治。

2 月 14 日,史源在病区巡查时,突然发现一位 40 多岁的男性患者,呼吸急促,情绪焦躁,赶紧上前安抚,并紧急做了肺部及心脏超声探查,结果提示左心室泵血功能显著减弱,心脏搏出量严重不足。


他立马意识到这是一例重症患者,赶紧为其垫高枕头帮助呼吸,呼唤护士嘱咐特殊护理,并快步回到工作台上报相关情况联系转诊。随后,该名患者被成功地及时转移到了医院进行救治。

大型超声设备携带及使用不便,直接使用笔记本超声,不占空间,方便消毒。在疫情之下,超声可以辅助重症医生及时、直观评估肺部状况,及时发现患者心肺循环的功能障碍,帮一些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评价身体状态调整用药,及时启动预警机制,提高救治效率。

每天查房时除了处理患者情况,他还会详细给患者讲解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用专业知识帮助患者打消对疾病的恐惧和治疗的疑虑。

在舱内,医护人员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工作非常不方便,填写患者的电子病历成为一项耗时的工作。史源灵机一动,制作了一个电子病历填写链接,患者扫一扫就可以输入自己的信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先后有 500 多名患者访问了他制作的电子病历。

在电子病历中,还有「愿不愿加入志愿者」这样一个统计选项。选择愿意的患者,各方面条件合格后,会加入志愿者群,帮忙反馈舱内患者的问题,帮年纪大、行动不便的患者打水、倒垃圾等。

3 您的困难,就是我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自己的力量都是很小的,医护患者大家能够团结在一起,我相信能够照顾好每一个人。」在志愿者微信群中,史源这样给大家鼓劲。

这也是史源深信不疑的准则,公共的事情,大家团结一气,齐心协力,每个人都出一份力气,一定能共渡难关。

在医疗队的微信群里,他也表达过同样的心声:「大的事情国家、社会、医疗队,领导已经替我们考虑得很好了,小的事情咱们医疗队这么多兄弟姐妹,可以相互照料。」

医疗队每天四班倒,有的是半下午或者深夜下班。有天史源听队友说有人下班没吃上饭,也有人吃的是冷饭,他就主动跟酒店沟通,每天按值班人数提前把几十份饭打出来,两名队员提前半小时把饭集体加热,这样每个人回到住地都吃上了热饭。

志愿者队伍里有一位患者,有天给史源发信息说他要退出志愿者群,因为他的父母、哥哥都感染了新冠肺炎,哥哥又不幸离世,他很难静下心跟大家一起做事。史源告诉他,自己是一名 ICU 医生,经历过也懂得他的压力和难过,有什么需要自己做的可以随时联系。

此后,史源经常专门看望慰问这位患者。患者父亲转到青山方舱后,史源将他们安排在一起,勤加关照。终于,患者的情绪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又能跟大家一起集体活动了。

有很多患者经历巨大的精神和生活上的创伤,但都很坚强,积极乐观。他们的精神也感动、鼓舞着史源,去更好地履行医者天职。

「我们都很平凡,可在国家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有机会冲到第一线,是身为医者的荣耀。」史源说。

在《楚天都市报》的自述中,史源说,因为共过患难,结识了一些普通的武汉市民,感受了温暖。认识了更多本地人,对武汉的感情也不一样了。疫情过后,想第一时间回武汉,想在另外一个状态下看看这些人。我想给超市大叔送河南的特产,想去协和医院看看这帮兄弟们怎么样了,也想再看看这个城市。之前湖北省博物馆没有去过,等春暖花开,一定要好好看看。


讲述三 刘豹

方舱医院里零距离治疗患者

内心总觉得,不到武汉来,是感受不到疫情真正的严重程度的,那么作为一名医生,这是职业生涯中的一种遗憾。

1 方舱里的零距离治疗

真正到了武汉,唯一想的一件事儿,就是怎么能够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把更多的人给救治过来。

我在青山方舱医院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其中一个医疗小组,带领大家一起在方舱里面为患者服务。

患者主要就是一个收治接诊、评估、尽早出院这么一个过程。

在收治评估过程中,我们也会根据不同阶段患者出现的主要问题来给予相应的解决。比如在收治阶段,刚开始时实际上是很多患者急切地想要住进来。

但是方舱医院又有自己的收治准则,因为我们为了避免交叉感染,大家在集中住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所以我们只收确诊的、核酸检测阳性的病人,对于疑似患者我们是不收的。但有很多疑似患者也很想来接受救治。

在前两天医疗资源紧张的情况下,这是很多患者的一个心态,我们会耐心解释。

患者住进方舱医院以后,又有一些心理上的分离焦虑。比如说他看不到家人或者惦记家里的什么事情,会有焦虑、不安的情绪。这时,安抚情绪就成为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另外就是康复功能锻炼。方舱医院患者是需要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和锻炼的,肌肉骨骼都需要运动起来,免疫力才会逐步增强。这也是我们工作的一个方面。

当然重中之重还是治疗。

对轻症患者如果是用现代医学的问诊方法,百分之五六十以上都问不出什么问题,比如问咳嗽不咳嗽、发热不发热、有没有痰这些,他是没有什么症状的。但是如果用中医辨证思想来问的话,有可能就问出来问题了。比如问:有没有便秘,想不想吃饭,口干不干、苦不苦等等,这时,就能发现阳性的病变符合中医辨证的一些病理特征。

所以对于这样的患者,我们觉得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会很好。

所以就积极组织团结团队里具有中医背景的,或者具有中医思想的一些医生在一起研讨。

我们还请了湖北当地的中医老师跟我们一起来探讨处方用药问题,形成了一些共识,拟定了一个针对绝大多数人的一个通用处方。

2 安抚患者情绪,考验着医生情商

方舱医院很多都是体育场馆改建的,里面是可以播放广播的。这样的话,我们请了河南省人民医院大后方的心理专家,来给患者制作一些冥想、诱导安抚情绪的一些音乐。

做音乐疗法的音乐治疗师,设计一些背景音乐,来舒缓患者的情绪。音乐治疗和心理治疗需要一个反馈过程,我们正在酝酿和摸索阶段。

在患者运动训练上呢,只要有时间,我们就会尽量多地开展运动。比如我本人也会带患者打打太极拳。虽然特别忙的时候很难做到,但我们会尽量去做。护士会给患者做一些简单的体操运动,我觉得对患者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

最近,我遇到过几次患者不想在这儿住了,想要走,因为他觉着自己被囚笼了,着急,特想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这中间有很多问题,我们会跟患者沟通,用我们的专业知识,用我们的信心和耐心给患者晓以利害。

另一边,来自后方的牵挂也让人心生温暖。我的很多同学、老师、朋友,发来的祝福微信数不胜数,我到武汉十来天了都没顾上给人家回复。其中还有一位是我的患者,不知从什么途径知道我来了,专门通过网络给我留言,为我加油鼓励祝福。

我在这边的一些生活和见闻照片,发给同学的时候,有人会说自己热泪盈眶,泪水止都止不住。

我们在驻地上,武汉的工作人员会给我们最大的照顾。还有很多爱心企业,源源不断给我们送来捐赠物资和精神上的鼓励。大家都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来面对这场灾难。

我觉得换了任何一个人,他在这儿工作都会觉得,自己是一个被大家祝福、背负大家期望的人。我觉得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来为目前武汉的疫情做出自己的一分努力和贡献。


讲述四 林磊

在方舱听到最多的话


1 两个大舱医护人员「四班倒」

来到武汉已经是晚上 10 点多了,机场里来自四面八方素不相识的医护人员相互喊着「加油」,那一刻,我知道,要上「战场」了。

很快,在医疗队队长、我院陈传亮副院长的带领下,我们第五批 300 名队员快速投入到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进入了武汉青山方舱医院,有 A 舱和 B 舱两个大舱,共 11 个小区,可容纳近 400 名患者。两个大区之间有一条病人通道,可以相互支援。

为了便于排班与管理,我们护理队伍总共分为 4 个大组,每个大组 50 名队员,下设两个小组,两个小组又分为 A1、A2、B1、B2 四个小队,每个小队 12-13 名队员,分为早班、午班、晚班和夜班,每个班在舱内工作 6 小时。

方舱医院主要收治确诊新冠肺炎的轻症患者,我是 B 舱的小组组长,负责舱里 273 张床位。每天我们提前 40 分钟到舱,按流程穿好防护服后,大家开始进舱进行交接班。舱里人员较多,工作起来繁琐而零碎。我们需要负责舱里所有患者的治疗、生活护理和舱里的感控消杀工作。

2 方舱里是一个有爱的地方

在舱里听到最多的声音就是「谢谢」,「谢谢你们河南人对我们的帮助」。有很多人还要留下联系方式,说以后病好了,要专程来拜访感谢我们。

由于是轻症患者,舱里年轻人会自觉组织起来,拉个微信群,每天协助发放食品、生活物品,帮助一些年纪大、行动不便的患者打水,倒垃圾。舱里有几个舞蹈爱好者每天还协助我们组织舱里患者做健康操,跳一些简单的广场舞。

很多患者怕给我们找麻烦,怕我们累,甚至不舒服了也忍着。前天夜班,快零晨 1 点了,我在巡视病房,看见一位大爷一直在房间外面来回走动。上前询问才知道大爷有前列腺增生的毛病,这几天刚来舱里,生活环境还不适应,老毛病又犯了,今天一天都没排出来小便。

他说一直看我们很忙,就没过来打扰我们,想着自己观察一下可能就排出来了,结果一直不行。

我了解后汇报给值班大夫,大夫过来评估后让口服了药物,我又让老爷子按摩热敷腹部。很快,老爷子自行排出了小便,回舱去睡了。早上不到 6 点,老爷子找到我一直不停地感谢,说我解决了他的大问题。

在舱里老年患者很多,大都合并有基础病,像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我们还需要给这些患者做健康宣教,这些患者都需要重点关注。

3 每天体验一次「重生」的感觉

每天在舱里,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不到半小时内层的洗手衣就开始被完全浸湿,刚开始进舱稍一活动就会有缺氧、呼吸困难、心跳加速症状,还好后来大家都适应了。    

时间稍长,护目镜里会布满水珠,影响视野。同时护目镜的固定绳在长时间压力下,让人感觉后脑部犹如针扎。

里面 N95 口罩严密地扣在脸上,加上汗水混合着鼻涕,有很多小伙伴脸上、鼻子上出现了压疮。闷热潮湿的环境,有些同事身上开始长起了皮疹,瘙痒难忍,但是穿着防护服又不能乱碰。

在出发前大家都不敢喝水,进食也很少,然后排空大小便,身着纸尿裤,解决好生理需求。大家谁也没有叫苦,都在默默地坚持着,相互加油打气。

出舱后,还要在方舱外做好消毒才能上车,大家一个接着一个地「沐浴」到消毒药水里。

在车里是大家最开心的时刻,没有厚重防护服的束缚,没有了护目镜的压迫,都说有种重生的感觉。


作者:河南省人民医院张晓华


编辑: 连花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