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治疗慢乙肝合并肾功能损害患者经验分享

2020-04-02 13:11 来源:丁香园 作者:曾晓波
字体大小
- | +

一、病例介绍

患者曾某女性,69 岁,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 20 余年,乏力纳差,否认遗传及家族感染病。皮肤巩膜黄染,心听诊无异常,肝脾无触及,2015 年 6 月因上腹不适入院,入院诊断:慢乙肝肝硬化伴双肾结石,入院时已使用拉米夫定 LAM+阿德福韦 ADV 抗病毒治疗 2 年。出院后,患者坚持抗病毒治疗,门诊定期随访,2017 年 7 月复查,HBV DNA 3.52+03IU/ml(圣湘试剂,检测下限 10 IU/ml,下同),较前 6 个月检查结果,病毒载量升高,考虑可能存在耐药,换用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治疗。换用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治疗后,定期复查,期间 HBV DNA 持续低于检测下限,并予以定期监测肝肾功能。2019 年 9 月,肾功能常规肌酐:88.6umol/l, 尿酸:376.3 umol/l,尿酸氮:6.2 umol/l, eGFR 下降至 68.22 ml/min.1.73m2,考虑存在肾损伤,进一步查肾小管相关指标,血视黄醇结合蛋白:3.33 mg/l,β2 微球蛋白:13.2 mg/l,微量蛋白指标异常,考虑出现药物导致的肾功能损害,故换用丙酚替诺福韦(TAF)治疗,治疗 4 个月后患者 EGFR 升高,血视黄醇结合蛋白:1.33 mg/l,β2 微球蛋白:10.2 mg/l,微量蛋白指标在降低,并持续处于病毒学应答,HBV DNA 低于检测下限。(eGFR 变化及 HBV DNA 变化参照表 1)                              

时间

2015-06

2017-01

2017-07

2018-01

2018-06

2019-09

2020-01

药物

LAM+ADV

TDF

TAF

eGFR

(ml/min.1.73m2)

112.91

101.22

104.32

99.22

80.23

68.22

89.12↑

HBV DNA

(IU/ml,检测下限 10IU/ml)

4.36E+04

3.21E+02

3.52E+03

低于检测下限

低于检测下限

低于检测下限

低于检测下限

表 1:患者 eGFR 及 HBV DNA 变化情况

1.png

二、诊疗思路分析
患者女性,69 岁,曾经接受过阿德福韦(ADV), 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DF)治疗,这类高龄的慢乙肝患者同时长期服用 NUC 为肾损害高危人群,患者在用药过程中,虽然都有定期监测肾功能:肌酐,尿素氮,尿酸等指标,因其处于正常值范围内,故未予以重视。NUC 肾损以肾小管损伤为主,因其主要代谢场所在肾小管,但是肾小管和肾小球存在管球反馈,长期肾小管的损伤会逐渐影响同一个肾单位的肾小球滤过率,所以进而会造成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考虑到患者的肾损情况,因此更改治疗方案,改用丙酚替诺福韦(TAF),希望能减少对肾脏的损害,用药 4 个月后患者 eGFR 升高,微量蛋白水平也降低趋近正常范围,并且维持了病毒学应答。

三、治疗体会
慢乙肝患者需要长期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治疗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药物的疗效,同时也需要时刻关注安全性。肾小管功能相关指标在临床中常被忽视,药物引起的肾损伤,首先出现在肾小管,因此此指标值得关注,尽早干预,尽可能选择对肾功能损害更小的药物。目前国际上指南推荐的一线抗病毒药物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韦立得®)是一种新型核苷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在血浆中稳定性更高,且直接靶向递送至肝细胞。其剂量仅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十分之一,但是有与之相当的抗病毒疗效,同时可减少肾功能和骨骼的损伤风险。 对于 TDF 或 ADV 在治疗的患者,考虑其肾损伤风险,应尽早换用对肾脏安全性更好的药物,此病例中的患者换用 TAF 后不仅病毒得到了很好的抑制,而且肾小管相关指标也得到了恢复,eGFR 也呈上升趋势了。TAF 作为国内外指南推荐的一线抗病毒药物,其强效及良好的安全性是这类高龄慢乙肝患者的优选治疗方案。

2.png

编辑: 郑恺迪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