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发布会在杭召开

2016-04-14 12:29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4 月 9 日,新版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发布会在杭州顺利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周良辅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常务副主任毛颖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建民教授参加了此次指南发布会,对新版指南更新的背景、亮点及意义作了详细解读。

01010.jpg
周良辅院士(左六)、毛颖教授(右三)、张建民教授(左三)与媒体记者合影

指南更新源于药物和诊疗理念的不断快速发展

在 2009 年发表的《中国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胶质瘤诊断和治疗共识》基础上,2012 年编写的《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成为我国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的指导和规范。据统计,胶质瘤的标准治疗率从 2012 年的 58%,提高到 2015 年的 80%,临床疗效提高显著。

「《指南》是周良辅院士在 2008 年开始带领全国的神经外科医生做的,然后 2012 年又改版了,今天发布的是 2015 年的版本。」毛颖教授讲到,「这个改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药物发展非常快,我们的诊断理念发展也非常快,所以有必要与时俱进,不断将指南内容进行更新和完善。《指南(2015)》制定以后对提升国内脑胶质瘤规范化治疗会很有帮助的。」

新版指南由 52 位多学科顶级专家,经过一年的讨论和撰写完成,收集了全国 200 多位临床专家的建议。

2015 版指南更新的亮点

2015 年版本的《指南》与以往版本相比有很多新亮点,发布会上,毛颖教授向我们介绍了新版指南的亮点:

亮点之一,第一次引入中国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RCT) 临床证据:除了国际公认的标准治疗,还在中国范围内增加了新的手段和治疗方法;

亮点之二,新增诊疗流程图,规范诊疗步骤;

亮点之三,新增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章节,除了神经外科,还包括影像、病理、放疗、核医学、神经重症、康复,心理,提倡多学科综合治疗。

另外,新版指南还提倡根据胶质瘤的不同的分子病理,进行个体化治疗,考虑不同患者的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

国内多学科诊疗模式(MDT)规范之道

「对胶质瘤来讲,单打独斗不行,无论国际还是现在国内的很多诊疗中心,都已经开展对疾病的 MDT 诊疗模式,就是围绕某一个疾病,多学科进行诊断方面的讨论。多学科的专家共同来讨论,对这个疾病的治疗才会有最好、最大化效果。」张建民教授讲到,「一个 MDT 由相关的医生和医疗相关专业人员组成,这样就能够为肿瘤患者制定精准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只有这样的多学科共同参与,最终我们的患者才能得到一个理想的治疗效果。」

就 2015 年版本的《指南》来讲,MDT 这个模式,已经成为多数肿瘤诊疗模式的首选。在国内,华山医院最早牵头成立了一个脑胶质瘤中心,除了神经外科,还涵盖了很多学科共同组成,脑胶质瘤中心的成员就是 MDT 讨论的最重要的骨干成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基于同样的理念,在 2012 年成立脑胶质瘤中心。就浙江来讲,目前省内有 4 家医院成立了胶质瘤中心,参与 MDT 的讨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是最早成立的胶质瘤中心,此外,还有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大邵逸夫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现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山西省人民医院、华西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等等国内有许多的医院,都先后成立了胶质瘤中心。

「我们会定期召开会议,共同商讨胶质瘤的治疗方案,现在已经是常态化,但是现在很多地方还没有开展这样的形式。所以《指南》增加 MDT 章节的目的是希望借助这个,提高我们神经外科的同仁,其他学科的医生,对胶质瘤的治疗 MDT 模式的关注度,希望大家遵循这个模式,推广这个模式。」张建民教授讲到。

编辑: 刘琰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神经胶质瘤相关文章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