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工信部、发改委等七部门发布《实施意见》,提出到 2027 年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初步建立技术、产业与标准体系;到 2030 年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体系,培育 2~3 家全球影响力领军企业,构建国际竞争力产业生态。《实施意见》同时明确五大任务和 17 项具体举措,推动基础软硬件攻关、产品开发、成果应用、创新主体培育及产业支撑能力提升。
当前,中国脑机接口产业链可概括为三大环节:上游的电极、芯片与传感器等基础硬件,中游的采集系统与软件平台,下游的医疗健康、工业制造和消费娱乐应用。《实施意见》通过「核心软硬件强基工程」「整机精品工程」「应用拓展工程」,推动产业生态逐步完善。
国内主流脑机接口技术路线包括侵入式和非侵入式两种。侵入式技术通过植入电极直接与神经系统连接,具有高分辨率和高信噪比的优势,可应用于医疗康复领域。非侵入式技术通过采集脑电或脑血流信号,安全可穿戴,广泛应用于教育、消费电子,并逐步在医疗康复落地,如京天坛医院和武汉同济医院等医疗机构已开展基于脑机接口的康复工作,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光学脑机接口作为新兴路线,以近红外光监测脑血流动力学获取神经活动信息,兼具安全性、可穿戴性和较高信号特异性,在脑卒中康复、精神疾病评估及认知科学研究等领域展现潜力。
据赛迪顾问测算,2024 年中国脑机接口市场规模约 32 亿元,预计至 2028 年增至 61.4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 17.7%。投融资活跃,非侵入式赛道尤受关注,其中光学脑机接口因技术独特和应用前景成为资本重点布局方向。
脑虎科技(NeuroXess)完成 A 轮数亿元融资,持续推进基于柔性电极的侵入式脑机接口研发。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及其孵化企业 芯智达 推出 「北脑一号」「北脑二号」。其中,北脑一号已进入临床验证阶段,北脑二号在猴实验中实现脑控机械臂,并规划未来开展临床试验,科研转化与临床推进正在加速。
阶梯医疗聚焦微创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并积极加快医疗级产品研发与临床应用落地。强脑科技(BrainCo)在消费与教育场景累计融资数亿美元。据彭博等媒体报道,公司正洽谈 IPO 前融资,市场传闻估值超 13 亿美元。
慧创医疗在半年内完成两轮近亿元融资(包括 C 轮),资金主要用于基于近红外光的非侵入式脑机接口(fNIRS)产品研发及临床应用,并已与武汉同济医院开展华中地区首个脑机接口评估门诊,推动相关技术在临床场景中的验证与落地。
博睿康 完成 C 轮数亿元融资,推动微创植入脑机接口系统由科研向医疗级与临床应用迈进。
《实施意见》部署五大任务,涵盖软硬件攻关、产品开发、成果转化、创新主体培育和产业支撑,并推动工业、医疗与消费应用落地。业内认为,此次跨部门协同机制有助于研发与应用环节衔接,为产业化提供政策支撑,并体现系统性和前瞻性。
总体来看,脑机接口产业正加速由实验探索向产业应用转型:侵入式受手术和监管限制,但在医疗高精度领域具突破潜力;非侵入式凭安全性和多场景优势率先实现规模化推广,其中光学脑机接口在医疗健康等细分领域快速崛起。未来,侵入式与非侵入式将形成互补格局——前者追求高精度,后者实现高频应用,并结合 AI 和多模态信号,逐步形成完整产业生态。
政策、资本与技术协同推动行业发展:短期内重点在关键技术和体系初步成型,中长期目标是产业生态稳固并培育全球领军企业。对企业而言,设备国产化、标准化建设和临床路径明确将是重点任务,而算力与算法能力可能成为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