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精神医学杰出青年医生」揭晓。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精神卫生研究所) 教授岳伟华 1996 年毕业于山东省济宁医学院精神卫生系,她是该系成立后的第三届学生。当时填报专业时,她对「精神科」一无所知,同班 38 位同学都是被调剂到精神卫生专业,岳伟华也不例外。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副院长刘寰忠 1999 年毕业,他同样是被动学习的精神专业。但是在授业老师的带领下,他爱上了这个专业。
和两位前辈不同,陈剑华走上精神卫生之路,则完全是自主的选择,启蒙他的是一部美剧——《成长的烦恼》,里面的一个心理医生的角色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4 年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陈剑华跟随自己的梦想,选择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做精神科医生。
但是对三位来说,这都不是一个容易的选择。当时,全社会对于精神科医生和精神疾病的认知度都很低,在工作早期,「很多精神科医生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精神科医生,人家问你是哪个科室的,都说是内科的。」
如今从业 20 年左右,他们最大的感受都是,精神科医生的地位在不断提升,而精神医学作为一项前沿学科,极富挑战也充满机遇。这些年,三位精神科医生也亲历了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
10 月 27 日,岳伟华、刘寰忠和陈剑华等 6 位精神科医生获评由温州医科大学精神医学学院主办、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康宁医院承办的首届「中国精神医学杰出青年医生」。主办方表示希望在这些杰出的青年医生身上,「让年轻人看到未来的力量」。
漫漫成长路
在一个精神科医生的成长过程中,总有一些决定性的时刻。
陈剑华至今还清楚地记得,2004 年 7 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新职工培训会上,老院长王祖承教授分享了自己选择精神科的心路历程,「他引用了雨果的一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这句话在此后十几年里,给了他很大的精神力量。
陈剑华在工作中
刘寰忠则是在读研期间就坚定了自己之后 20 年的职业方向。从安徽到北京读研后,在安定医院,刘寰忠见到了更多的儿童精神疾病案例,极大拓展了视野,「也看到我的老师治好很多的患者,这让我决定从事儿童精神卫生这个方向,这一干就是 20 多年。」
但是除去这些决定性的时刻,成长的过程却是很漫长的,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三位精神科医生都有着漫长的求学路,并且一直在深造学习。
1998 年,岳伟华在精神病科临床工作 2 年后,来到湘雅医学院,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自此确定了她自己的研究方向为生物精神病学。早年,无论是待遇还是科研经费都很少,但是她坚持了下来。
到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工作后,岳伟华更是通过参与多项和精神疾病相关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慢病专项)、国家 863 计划、国家 973 计划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等,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绩。她也明显感觉到国家的科研资源对精神病学的倾斜,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公共卫生防治,都成为了热点方向。
岳伟华在做学术报告
和岳伟华毕业后从湖南到北京不一样,05 年从首都医科大学毕业,刘寰忠决定回到安徽,因为儿童精神科医生极度紧缺,特别是在地方医院。
刘寰忠选对了方向,这让他能够做更多的开创性工作,他也确实做到了。他在安徽省成立了首家儿童孤独症康复中心,开创安徽省精神医学中心,开创安徽医科大学精神医学系并任首任系主任。
陈剑华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工作后,也选择继续深造。他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完成了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硕士阶段的学习,又去上海交通大学攻读了生物学博士,从临床走向了基础研究,再由基础回到了临床。
他也从国内走出国外,曾赴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访问学习,又获得 K.C. Wong 奖学金资助前往伦敦国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以「成为一名好的精神科医生」的初心,去探索「比天空更广阔的人的心灵」。
治病更治「人」
在所有内科分支中,精神医学算得上是最难的学科之一。除了社会认知度低,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精神病学基础研究相对薄弱,且发病机制复杂、异质性显著,而且目前缺乏客观无创的大脑内部检查技术手段,疾病检查多以主观量表评估为主。
但是,困扰他们最多的,并不是精神类疾病的治疗效果。刘寰忠曾经做过一个首发精神疾病患者的预后调查,「我发现接受正规治疗,第一次治疗效果好而且依从性非常好的这些患者预后是非常好的。」让刘寰忠感到最痛心和无奈的,是知识缺乏和偏见让很多患者为了所谓「根治」,选择不正规的治疗机构,最后人财两空。
刘寰忠在工作中
陈剑华担心的,则是在治愈之后,患者难以回归社会。「最后的『一公里路』是康复,这是由社会、家庭来承担的,如果做得不够好,会给患者本人、家庭和社会都带来沉重打击。」在他看来,精神疾病实际上就是慢性疾病,需要全病程的管理,这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要求很高,也依赖全社会对精神患者障碍患者的包容和接纳。
虽然对自己的职业多有反思,但是他们同时也收获着满满的成就感。「成就感」是三位医生提到这份工作时,强调了最多次的关键词。成就感来自哪里,还是对患者的帮助。
精神科医生和患者交流最多,这让他们都对治病救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医生不仅仅是治病,更是治疗和帮助「患者」,人永远都是最重要的因素。他们不约而同的表示,职业中最有成就感的时刻,就是把精神障碍患者患者治好,「他们回归社会,能够像我们一样为社会做贡献。」
岳伟华告诉「医学界」,她随访患者甚至长达十年之久,看着他们一步步完成学业、组建家庭,实现人生的蜕变,才深刻的感受到精神科医生工作神圣之处,「有机会拯救一个人的灵魂对我们来说是多么大的特权,也是多么沉重的责任。」
入行的最好时机
今年 2 月,《柳叶刀·精神病学》发表了黄悦勤教授团队中国首次全国性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第一批主要结果,结果显示:
我国成人任何一种精神障碍(不含老年期痴呆)终生患病率为 16.57%,12 月患病率为 9.32%。也就是说,100 个人中有将近 17 人一生中会患上一种精神障碍。
与持续走高的患病率相对的,是精神科医生的短缺。虽然近年来,精神科医生的数量已经翻倍,但是整体来说,缺口仍然很大。
如今,北上广深的大型三甲综合医院,很多已经有了精神科的门诊,甚至有了病房,「这种模式可能是未来的一个大趋势。」这也意味着,需要更多更优秀的年轻精神科医生。
首届「中国精神医学杰出青年医生」评选活动就志在鼓励像岳伟华、刘寰忠和陈剑华等这样的优秀青年精神科医生。他们做出的贡献不可或缺,也正成为推动我国精神卫生事业再攀高峰的中坚力量。
但是,对杰出的评选只是个开始,会议主办方告诉「医学界」,之后还会有第二届、第三届评选……「举办这样一个评选,引起社会对行业的正视,也给年轻人一个平台和机会,让他们从整个行业中脱颖而出。」
入行近 20 年,亲历了中国精神医学的大发展,说到精神科医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前景,三位都表示,「现在可能是精神科医生入行的最好时机」。
来源:医学界精神病学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