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丨肺小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是实现肺癌早诊的关键

2021-04-21 15:24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4 月 15 日  -  4 月 21 日是第 27 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主题是「健康中国健康家  — 关爱生命科学防癌」。

世卫组织日前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0 年全球新发癌症 1929 万例,其中我国新发癌症 457 万人,占全球 23.7%。而我国新发癌症病例中,肺癌以 82 万例居第一位。2020 年中国癌症死亡人数 300 万,肺癌死亡人数高达 71 万,占癌症死亡总数的 23.8%。

由于肺癌早期症状并不明显,一旦出现临床症状,患者多为中晚期,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国内每年有近 80 万新发肺癌患者,其中 75% 肺癌患者确诊时已为Ⅲ-Ⅳ期,5 年生存率不足 20%。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成为肺癌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之癌症防治行动中明确提出,「到 2022 年和 2030 年目标实现:我国总体癌症患者 5 年生存率分别不低于 43.3% 和 46.6%;高发地区重点癌种早诊率达到 55% 及以上并持续提高;基本实现癌症高危人群定期参加防癌体检。」因此,普及肺癌防治知识,提升肺癌早筛早诊早治意识,从而提升肺癌患者生存率,对于「健康中国 2030」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早诊早治是提高肺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大量研究表明,早期肿瘤患者的长期生存率远高于中晚期肿瘤患者,患者如果能在早期被发现并得到有效治疗,其治疗效果远远大于中晚期治疗效果。

「早期肺癌患者在接受手术根治切除后,10 年存活率可达 90% 以上。」中国肺癌防治联盟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内科主任白春学教授表示

但现实是,我国肺癌患者的 5 年生存率并不容乐观。白春学教授提到了另外一组数据:「20 年前我国肺癌患者的 5 年生存率仅为 8%,如今已提高到 19.7%,但仍然低于 20 年前美国 20%、日本 21% 的水平」。《中国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1,北京)》中援引数据显示:肺癌 5 年生存率随着诊断分期的升高而降低。其中 I 期患者的 5 年生存率为 55.5%,而Ⅳ期仅为 5.3%。

因此,早诊早治是提高肺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白春学教授指出,对于肺癌的早诊早治,当前面临过度治疗及诊断延误这两个主要问题。「患者被查出肺结节后,如果先治疗后诊断,容易出现过度治疗的问题,因为 95% 左右的肺结节都并非肺癌。但如果不第一时间治疗,在反复随访中就可能出现延误诊断的问题。」

据此,白春学教授表示:「要平衡肺癌早期诊断延误和过度治疗问题,就需要借助更加先进的肺癌早期诊断技术。而早期肺癌往往以肺部小结节的形态呈现,因此肺癌早诊早治的关键是肺部小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和科学规范的及时处理」。

「通过 CT 影像和循环染色体异常细胞(CAC)检测的综合结果分析,让我和医生都确定开了这一刀。」一名因腰间盘疼痛去医院就诊的患者无意中被查出肺结节(7 mm),在医生的建议下,他另外加做了 CAC 检测,结果显示为高风险,恶性程度高,综合影像 CT 和 CAC 的检测结果分析,医生建议尽快手术。

于是,这名患者在腰部手术康复后的第二个月又进行了肺结节切除手术,手术后,组织病理确诊结果是微浸润腺癌,属于早期肺癌。「如果当时没有 CAC 辅助诊断技术,对于肺结节良恶性的不确定性,医生也不敢确定手术的决定是否正确,如果犹豫反复回访复查,又可能导致延误诊断,加速病情的发展,我很庆幸自己果断及时的做了手术。」这名患者说到。

肺癌早诊早治的痛点:肺小结节的良恶性鉴别诊断

据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相关专家在 2018 年第三届肺结节诊治与肺癌早筛峰会上亮出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 1 亿肺结节患者,其中有 8000 万人都是小于 8 mm 的小结节。

肺癌传统的检查和诊断的手段有:PET-CT、经皮穿刺活检、低剂量螺旋 CT(LDCT)等,但上述手段对小于 10 mm 的肺结节都难以实现良恶性鉴定。LDCT 的应用是早期肺癌筛查的一项重要突破,美国国家肺癌筛查试验(NSLT)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与 X 线胸片相比,LDCT 可降低 20% 的肺癌死亡率,但该研究同时发现,LDCT 假阳性率高达 96.4%,如何对 LDCT 阳性肺结节患者进行分层并准确定义阳性肺结节良恶性,是目前肺癌早诊亟需解决的难题。

目前,不少公司开始探寻通过液体活检技术实现肺癌早筛早诊。液体活检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新型检测技术,具有取样方便、可动态监测等优势。目前,液体活检研究的对象主要有循环肿瘤细胞(CTCs)、循环肿瘤 DNA(ctDNA)、循环染色体异常细胞(CAC)和外泌体等。其中,CTCs 检测因为捕获难度和识别难度较大,主要针对中晚期肺癌患者;而 ctDNA 含量与肿瘤体积直接相关,当肿瘤体积小于 1 cm³时,血样中的 ctDNA 含量不足 0.01%,被检出率极低,直接影响肺癌早诊检测的敏感性。对于 5-10 mm 肺小结节,因为缺少有效的早诊辅助检测手段,一直是临床医生的痛点。

循环染色体异常细胞(CAC)检测 +人工智能,破局肺癌早诊难题

目前国际上已经有大量研究表明:在癌症早期,就已经发生了染色体的异常突变,循环染色体异常细胞(CAC)检测正是基于这一发现而被发明的。通过检测肺结节患者外周血中循环染色体异常细胞(CAC)的数量,提示早期肺癌风险高低。CAC 检测专利技术源自美国 MD Anderson 癌症中心前病理科主任 Ruth Katz 实验室。2020 年 Ruth Katz 教授在美国癌症协会官方期刊《癌症细胞病理学》中,进一步揭示了 CAC 在肺结节良恶性患者外周血液中的分布差异,验证了基于 4 色荧光原位杂交的 CAC 检测技术应用于肺癌早诊、肺癌风险分层与诊疗决策的重要价值。

相对于 PET-CT、纤维支气管镜检、穿刺活检等早期诊断手段,CAC 检测具有无创性,可实时动态监测性、可克服肿瘤异质性、可提供全面的检测信息等特点,并且稳定性好,检测结果不受病理类型、结节性质等影响,可作为肺结节良恶性辅助鉴别诊断的理想早诊检测手段,尤其是针对目前临床最为困扰的 5-10 mm 肺小结节。在美国进行的一个小样本临床验证中,CAC 诊断肿瘤患者的准确率在 80% 至 90% 之间。更进一步,CAC 结合人工智能,可实现对结节良恶性判断和术后随访等功能,帮助医生实现快速、精确和智能的阅片工作。一项由白春学教授牵头在中国开展的近 1700 例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数据显示:运用 CAC+CT.AI 进行肺结节良恶性诊断,其准确率可达到 85-90%。

目前,循环染色体异常细胞(CAC)技术已经应用于临床,白春学教授将肺癌生物标志物谱(LCBP)、人工智能(AI)影像分析技术和循环染色体异常细胞(CAC)检测称为临床肺癌早诊的「三剑客」。利用这「三剑客」进行肺癌的检测和诊断,其敏感性 (避免延误诊断) 可达到 99%,特异性 (避免过度治疗) 接近 95%。

基于 CAC 检测技术平台,圣美生物在引进该专利技术后,深度合作开发,并不断的迭代优化。为了解决液体活检海量细胞图像导致的通量瓶颈以及阅片标准化,圣美生物创造性地将高通量自动化图像扫描及细胞学人工智能分析技术应用于肿瘤液体活检领域,开发了「肿瘤液体活检细胞分析硬件平台+肿瘤液体活检细胞人工智能分析系统」,为医生、患者提供提多维度临床检测数据和医学诊断服务。

据了解,圣美生物的早期肺癌辅助诊断产品已拿到一类医疗器械证,进入了商业化阶段。今年 3 月圣美生物还获得了国投招商的 3 亿人民币融资,用于加速公司肺癌早诊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并助力圣美生物肺癌、肠癌、乳腺癌、肝癌等重大高发恶性癌种的肿瘤液体活检技术的持续创新研发。

参考文献:
1、白春学.肺癌防治策略与预测和诊断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J].国际呼吸杂志,2019,39(9):641-648
2、赫捷, 李霓, 陈万青, 等. 中国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1,北京)[J]. 中华肿瘤杂志, 2021, 43(3):243-268.
3、The National Lung Screening Trial Research Team.Reduced Lung-Cancer Mortality with 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ic Screening.[J]N Engl J Med. 2011 August 4; 365(5): 395–409.
4、蒋仲敏,林殿杰,叶莘,范献军,张俊成,董 蒨,白春学.循环肿瘤细胞、循环染色体异常细胞与肺癌早期诊断[J].精准医学杂志, 2020, 35(2): 95-99

编辑: 李婷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