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学术大会胶质瘤专题会之分子和影像组学会圆满落幕

2020-10-14 13:52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image1.png

由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北京市王忠诚医学基金会和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主办,领星医学协办的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学术大会胶质瘤专题会之分子和影像组学会于 9 月 21 日晚 20 点在线上召开,领域内众多专家学者汇聚一堂,交流前沿研究成果,共探行业未来发展。本次大会主席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余新光教授担任,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李文斌教授及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牟永告教授担任会议主持。大会诚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庄冬晓教授、上海长征医院陈菊祥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董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赵耀东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石键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陈旭教授作为点评嘉宾,为大会的精彩讲座带来专业独到的点评与探讨。


大会主席致辞

image2.png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余新光教授表示分子和影像组学在胶质瘤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今天的会议是胶质瘤专题会很重要的分会。


第一节:学术争鸣

image3.png

中山大学附属医院陈忠平教授及其学生李聪博士分享了胶质瘤治疗后多模态影像评估。确切的影像评估是精准诊疗的关键,多模态影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鉴别放射性损坏与胶质瘤复发。陈忠平教授团队的实验研究发现,对于鉴别诊断,PWI+APT 联合使用比 DWI+MRS 联用更为准确。除此之外,陈忠平教授团队还进行了 PET/CT 研究,发现氨基酸代谢也是鉴别肿瘤复发和假性进展的关键。


image4.png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刘幸博士汇报了脑胶质瘤整合诊疗进展,介绍了多种胶质母细胞瘤 IDH 突变型、野生型以及星形细胞瘤的 WHO 精确分类。随着对肿瘤认识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靶向药物涌现,精准的胶质瘤分类对患者的预后有着更好的疗效。


image5.png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王群博士带来弥散张量成像在胶质瘤肿瘤分割以及分子表型特征预测的价值。应用深度学习的方法 dMRI 影像可以用来进行肿瘤分割的。dMRI 可以预测胶质瘤分子病理信息,比如 IDH1 突变,而且联合 cMRI 影像更具有优势,效能更高。随着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计算方法的改进,胶质瘤的肿瘤分割和影像分子诊断会更加准确,必然会常规应用到术前手术治疗策略中,从而达到更加精准治疗的目的。


image6.png

东部战区总医院王强博士介绍后 2016 分子病理时代弥漫性低级别胶质瘤的不良预后因素:单中心回顾性分析。较低级别胶质瘤必须严格进行分层,出来已成为共识的 IDH 突变、1p/19q 共缺失、MGMTp 甲基化之外,IDHwt/TERTp 突变、EGFR 突变扩增、PIK3CA 突变也是较低级别胶质瘤的不良预后因素。预后不良的较低级别胶质瘤的治疗方案尚有争议(尤其是 2 级),期待前瞻性临床试验结果为临床实践指明方向。


主持总结

image7.png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李文斌教授对会议上半程进行总结,李文斌教授表示这次会议内容都是最前沿的,胶质瘤是第一个进入美国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的肿瘤,说明利用分子和影像学的方式诊断脑胶质瘤生物学特性一直是研究者所关注的热点。中国江涛教授的团队率先发布了胶质瘤分子诊断的指南,走在国际的前列。


第二节:案例分享

image8.png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徐浩博士介绍了 IDH 突变胶质瘤鸟氨酸循环上调及其临床应用。徐浩博士结合了一例典型案例,2006 年首发胶质瘤,传统病理诊断为胶质瘤,显微外科全切,福莫司汀放化疗。而在 2019 年复发时采用 MRI 结合代谢组学 MRS 的术前诊断为 IDH 突变型胶质瘤,术后进行放化疗 STUPP 方案,说明了在术前使用代谢组学 MRS 有助于胶质瘤的临床诊断,进一步说明了代谢组学研究在肿瘤诊断与治疗中前景广阔。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庄冬晓教授点评:术前分子诊断指标影响手术策略的制定,徐浩博士发现三羧酸循坏和鸟氨酸循环的代谢产物比值对 IDH 突变的意义,对后续的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上海长征医院陈菊祥教授点评:徐浩博士的研究对于 2 级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诊治意义非凡,希望未来关于更多级别胶质瘤和更多样本的继续研究。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董军教授点评:肿瘤细胞的代谢从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期待更多案例的汇总及多中心的验证后,将中国胶质瘤的研究成果推向世界。


image9.png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张所军博士及其 MDT 团队汇报了胶质母细胞瘤综合治疗 1 例。患者中年男性,影像科提示肿瘤高灌注,血供丰富,恶性程度高,评估为颅内原发性恶性肿瘤,胶质母细胞瘤可能性大。神经外科进行肿瘤最大程度的安全切除,病理显示细胞肿瘤性坏死、微血管增生、肿瘤细胞多形性,IDH1 突变、MGMT 甲基化,诊断为 IDH1 突变型的胶质母细胞瘤,执行标准 STUPP 治疗,后续复发,采用贝伐珠单抗化疗,目前患者病情控制良好,无明显临床症状,总生存期已经达到 30 个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赵耀东教授点评:做到极致就是创新,该胶质母细胞瘤病例良好的治疗效果,取决于 MDT 团队的协作。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石键教授点评:累及右侧额上回的胶质母细胞瘤的全切,可以考虑加上黄荧光、神经导航、功能磁共振对肿瘤边界进行更严谨的界定。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陈旭教授点评:该病例体现了 MDT 团队的协作对于胶质瘤诊疗的意义。


主持总结

image10.png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牟永告教授表示第一个病例阐释了术前获得肿瘤精准的诊断对于诊疗方案的制定意义重大;第二个病例通过 4 次 MDT 团队的讨论,为高级别胶质瘤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大会主席总结

image11.png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李文斌教授进行大会总结。今天的会议非常成功,各位讲者及专家点评都非常精彩,感谢领星医学再次为胶质瘤的学术交流和案例研讨提供平台。分子和影像学在现阶段发展迅速,推动了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也为临床试验引入了新的概念。


图片来源:领星

编辑: 虞佳男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