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第六医院:抗「疫」路上的筛查先锋

2020-05-15 10:32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他与肺部影像打了 23 年交道

筛查先锋李鸿波:24 小时待命 把好病情评估第一道关口


「我们早一点发现异常,患者治疗就能再快一步。」2 月 26 日晚上,武汉市第六医院(江汉大学附属医院)的 CT 室依旧灯火通明。两台开启了一整天的 CT 机还在持续运转。从疫情一开始,放射影像科负责人李鸿波就带着他的团队连轴转,24 小时待命一刻也不停歇。

临危受命,「影像老兵」上阵排兵布阵

CT 检查作为诊断新冠病毒肺炎的重要标准之一,放射影像科成了抗疫阻击战的主战场。为了让影像科更高效工作,更多发热病人尽快得到诊断和治疗,1 月 22 日,市六医院将放射科和 CT 室合二为一,原放射科副主任医师李鸿波临危受命称为影像科负责人。「没问题!保证完成任务!」当晚 6 点半,在家接到电话的李鸿波没有丝毫的迟疑和退缩,火速赶来医院进入战「疫」状态。

49 岁的李鸿波从事医学影像工作 23 年,经历过 2003 年非典的他从一位拍胸片的二线医生,成长为此次抗击疫情的主力军。「刚接手时压力很大!」李鸿波说,为了让检查更高效,他在最短时间内重新完成了两个科室的「排兵布阵」:换人不换机,24 小时不停歇,每天四班倒,保证两名医生同时值班,一人负责扫描,一人负责登记和后处理,相互配合提高工作效率。

「尽量让病人少等、不等」「宁可机器等病人,也不要让病人等机器。」在李鸿波的科学管理下,放射影像科不断优化工作程序,提高检查速度,从最开始的每天只能做百余人的检查,到后来一天最多为 300 多人做 CT,为发热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争取了宝贵时间。

火眼金睛,从肺部影像中寻找蛛丝马迹

一张长桌,两台电脑,就是李鸿波的抗疫战场。

审核 CT 报告,及时给临床出具诊断依据,是他每天的重要工作之一。「审阅 CT 图像是病情评估的第一道关口。」李鸿波说,把好这道关,才能早发现早治疗。

「每天的工作量平均是 200 多人次,最高峰时超过 300 人次。」李鸿波每天 24 小时值守在医院,白天在医院做好各项协调工作,晚上就在值班室审核报告。「我们每天写的 CT 报告,都必须经过他和审核小组审核通过后才能发出去。」 放射影像科医生李宁杰说。

李鸿波说,有的病毒性肺炎早期藏得很深,会「躲迷藏」,CT 上只有几毫米大小的淡薄稍高密度影,这就需要医生细心甄别。「李老师火眼金睛,总能看到我们看不出来的病灶!」 

「每个患者从肺尖到肺底,CT 图像有 400 多层。」李鸿波说,因为每天图像看得太多,眼睛看得发涩,累了就短暂的闭目几分钟后接着看。在他看来,尽管压力很大,但必须审视每一幅图像,绝不能让病毒突破防线,也绝不漏诊任何一个新冠肺患者。

日行两万步,为科室 39 人当好「总管」

除了审核报告,李鸿波每天日行两万步,来来回回穿梭在两个机房、医生办公室、总务科等医院的各个角落。

「管生活、管防护、管消毒、管报告、管情绪……他就是我们的大内总管,科室 39 个人他都要操心!」科室医生李宁杰说,大年三十上夜班忙得顾不上吃饭,晚上 8 点刚值完班出来,看到李主任端着两碗热腾腾的面条出现在面前。「这是我吃得最简单的一次年夜饭,但却暖在心里。」

27 岁的年轻医生秦杨说,第一次上夜班的时候,李鸿波亲自为她拿来防护服、口罩、护目镜等防护用品并盯着她穿好,帮她把关合格后才让她进去。晚上值班期间,李鸿波也总会进来看看她。「第一次上夜班本来还有点害怕,有他在身边踏实很多!」秦杨说,晚上值夜班只要遇到搞不定的事情,不管多晚打电话给李鸿波老师,他都第一时间帮他们处理解决。

「老李」「李爷爷」……这些都是科室年轻医生对李鸿波的爱称。医院两个机房,李鸿波每天至少都会进去两次看看他们,陪陪他们,「我进去给他们壮胆!」李鸿波鼓励大家,既然疫情已经来了,躲是躲不掉的,大家必须齐心协力共渡难关。李鸿波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保护好科室 39 个人,一个都不少。

编辑: 连花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近期热门文章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