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中心医院——医生张露:战疫经历让我成长 

2020-05-09 14:49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武汉金银潭医院,被大家称为抗疫一线中的一线。

39 天!他,逆行武汉,在抗疫最前线奋战。他,就是襄阳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张露。

张露为自己加油打气.jpg


逆行  走进抗疫最前线

3 月 2 日,张露返程回到了襄阳。他说,逆行武汉的 39 天,会让他一生难忘。

1 月 22 日,得知武汉急需重症学科的医护后,他主动请缨,要求驰援武汉。

1 月 23 日上午 7 时,张露背上行囊,踏上了逆行之旅。临走时,父亲、母亲、妻子、儿子一再嘱托他:要注意安全。

当日下午 3 时,张露一行 3 人抵达武汉金银潭医院。来不及休息,他与当地医务科简单沟通后,直接来到南 5 楼重症病区报到。

1 月 24 日上午 8 时,看完患者病例后,张露迅速开始了工作。

针对新冠肺炎目前没有特效药,医护人员能做的就是,最大限度的维持住患者的生命体征,为他们赢得时间,帮他们度过难关。南 5 楼集中了大量的危重症的新冠肺炎患者,他们绝大多都需要呼吸支持,甚至包括透析等其他生命支持手段。气管插管作为有创呼吸支持的必要手段,当患者无创氧疗难以维持时就必须实施。众所周知,给患者做气管插管有巨大的感染风险。当天,张露抢救患者做了 4 例气管插管。

「大年初一,给我排了第一个 24 小时的班。」1 月 25 日,张露整整一天都呆在病区:给患者做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调整呼吸机、观察病情、翻身拍背、俯卧位通气,保障 ECMO、CRRT 平稳运行……

39 天里,张露没有休息一天。每天,他都像一台机器一样,高速运转。


战疫  最开心看到患者好转

「在病区,接触的都是危重症患者。」张露说,他最开心的事,莫过于看到重症患者一天天好转。

一天晚上,一名 73 岁的奶奶被 120 急救车紧急抬进了病区。当时,这名老人在急救车上紧急做了气管插管,处于昏迷状态。

这名老人没有家属陪同,需要立即进行抢救。一个晚上,张露几乎一直守在老人身旁,观察心跳、脉搏、血氧、血压等各项指标。当天检查结果显示,老人不仅双肺病变严重,而且呼吸功能很差。

通过抢救,老人终于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呼吸机、镇静镇痛、升压药物的维持下,老人的病情终于平稳。不过,监测的各项数据显示,其病情不容乐观,尤其 X 片显示患者的肺炎已相当严重。

通过整个团队的努力,老人历经一周的治疗,终于情况逐渐好转,医疗支持的力度也逐渐下调。

半个月左右,张露终于给老人拔除了气管插管。并且,这例插管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成功脱机拔管,给了整个病区非常大的鼓舞。慢慢地,老人病情有了好转:从不能动到能动,从生活不能自理到可以照顾自己。

在病房的这段日子,老人一直把张露当亲人。张露说,每当走进病房帮老人拍背咳嗽时,老人总是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向他道谢:我的家人不在这儿,你就像我的亲人!

张露在病房为患者治疗.jpg


难忘  完成支援中首例 ECMO 放置

2 月 1 日,一名 50 多岁、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的女性患者,病情突然发生了恶化,出现了严重的呼吸窘迫症,氧饱和度撑不住,可能下一秒就面临死亡。

随后,评估患者情况,张露和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潘纯组成「临时班子」,给患者安置 ECMO。

ECMO 的手术难度很大,是外科手术中难度及风险最高的四级手术。由于条件受限且患者病情特殊,ECMO 的放置并不像想象中的顺利。工作的强度和时间,比平时增加了不少,这导致密闭的防护服内温度感觉明显升高。

「虽然是冬天,我全身湿透。」张露说,在密闭的防护服里,他甚至清楚地听到自己每分钟一百三四十次「咚咚」的心跳声。

张露和潘纯坚持了下来,成功为患者安上了 ECMO。不过,当走出隔离区时,两人险些晕倒。之后,他和潘纯一人一口气喝了近 2000 毫升的水,才逐渐缓和下来。

虽然身在疫区,但张露一直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他把疫情防控工作,当成是锻炼意志品质,增强业务能力的机会。「抗疫是战争,每一次救人就是一场战役」,张露说。在最危险的战场,张露用无畏与坚守践行着自己的誓言。



编辑: 连花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