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健康:我们和疫情奉陪到底
作为港大深圳医院首个社区门诊,港大华为荔枝苑门诊部 2018 年 1 月正式开业,2019 年底转型为社康中心。
疫情发生以来,港大医院华为社康中心为坂田街道荔枝苑社区万名居民提供抗疫健康保障。2 月 6 日,荔枝苑小区发现一确诊病例。社康中心医护人员行动起来,全力负责确诊病例单元所有住户的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管理。
从加拿大回国的陈浩伟顾问医生第一时间参加了抗疫战斗。这是社康中心余周伟医生的一篇观察手记。
一
挂完徐俊医生的电话后,我开始发呆,感觉鼻子很酸,胸口发紧。
过了好一会,家人推开书房门进来,看见我当时的状态,着急的问:你怎么了?出什么事了吗?
当下新冠肺炎爆发,疫情流行期间,家人对我这个在医院上班的人特别关心,除了关心我本人,还关心全国以及深圳的疫情状态。
我说,我没事。但是,我很担心陈教授。
「陈教授怎么了?」
二
陈教授,全名陈浩伟,是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健康管理部及华为荔枝苑社康的主管。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毕业,英国爱尔兰皇家内科医学院荣誉院士,加拿大皇家医学院荣授院士。
2016 年,因某种机缘,陈教授放弃了加拿大优厚的工作待遇和舒适的生活,选择来到中国深圳,来到港大深圳医院,负责管理医院健康管理部和华为社康中心。他一同带来的,是现代医学的循证医学理念。
2018 年 1 月,作为港大深圳医院的首个社区门诊部,港大华为荔枝苑门诊部正式开业。2019 年底,为满足基层优质医疗的需要,门诊部正式转变为社康中心。作为港大深圳医院首家社康中心,陈浩伟教授忙碌的脚步日夜奔波于坂田和总院之间。
这次新冠肺炎爆发时,陈教授在加拿大。春节假期过后,医院体检工作暂停。按理说,这次他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然而,陈教授接下来做的事情让我倍感意外和暖心。
他听说国内医疗物资紧缺,就担心单位和科室医护人员的安全,于是他自掏腰包,发动家里人去周边店铺购买 N95 口罩。然后清空自己的旅行箱,仅留下简单几件衣服,留出的空间全部用来装口罩,2 月 4 日早早乘机赶回深圳。
三
2 月 6 日,荔枝苑小区发现一确诊病例。社康中心医护人员迅速行动起来,负责确诊患者所住单元 300 多位居民的居家医学隔离观察管理,提供社区健康保障服务人数多达 500 多人,医生、护士、健康管理员齐上阵,参加上门服务和公共卫生统计,协作分工扫楼,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
从春节假期以来,因为新型肺炎疫情,为了满足周边居民需要,做好社区三位一体协同网格化管理,社康中心为华为荔枝苑社区范围内一万多名居民提供居家健康监测。作为基层医疗的守门人,为了做好社区抗疫工作,部门同事二话不说,纷纷取消春节假期返回岗位。
图 1-社区、派出所、社康中心三人小组在行动
这些忙碌的身影中,有丰富感染科临床经验的徐俊主任,他永远都在科室承担最大强度的岗位,本可衣食无忧安享退休生活的他,只想到怎样管好慢性肝病患者;疫情爆发后,想到跟他一起成长的湖北同胞,他立即请缨报名做逆行者,参加支援湖北队伍;知道发热门诊需要他,立马披甲上阵,与前线医生并肩而战。
刘丽护士长得知社康中心在疫情中需要担当的角色,曰夜兼程,从贵州赶回深圳,第一时间开展服务,不分日夜,没有春节,天天常驻。平时以超常人语速说话的她,一言不发,向护理部申请支援湖北,没有激动人心的解说,电话留言只唱出「有国才有家」。
科室行政人员在王敏经理领导下 24 小时候命,统筹各方服务和后勤保障,在社康中心与医院和社管机构之间建起联网,使前线人员向前冲的时候,不须回头一顾。
还有陈力峰、朱军武、李邓辉等医生轮班值守社康,刘巧莹、张洋、于佳、李玲、鲍金、胡媛等医生支持总院发热门诊,有人支援医院咨询热线,护士和健康管理员不畏风险,上门采样监测,支援门诊抽血。
在这次疫情面前,社康中心完成基层医疗团队守卫社区之责,减轻疫灾之苦,以专业精准的诊疗,奉献一己无私之力。
他们,何尝不是深圳上千基层社康一线医护人员的缩影?
图 2-社区健康,我们一起守护到底
四
就在社康中心奋战保卫基层社区健康之际,陈教授及时回来了!
陈教授是出了名的工作狂,常年连续工作,除了春节,平时从不休假。听说某次因为家里老人生病,因为没有时间回家照顾而潸然泪下。
陈教授回到科室,他立即做了个决定:去急诊发热门诊。这相当于是去疫情战斗的一线了。科室已经有 11 位医生自愿报名承接急诊发热门诊一半的业务,24 小时倒班。想着陈教授在支援急诊发热门诊,连日每晚 8 小时夜班,一天只吃一餐饭,58 岁的年龄啊,想想都揪心。
我曾经好奇问过他,陈教授,为什么在国外的好日子你不过,要选择来这呢?
他给我讲了一棵树的故事,总结原因就是:他想做一颗种子,在这里种下一份价值。
还没有等我们问,你为什么要这么拼?陈教授回答说,因为医生的尊严,也为了我们医院的尊严。
我又想起了陈教授讲过的那颗树的故事,他就是那颗有着大爱的种子。
我又想起了他曾经吃力地说普通话,不要命工作的样子。
可是,我不敢想他在加拿大到处奔波买口罩的身影;
我不敢想年近 60 岁的他,穿着防护服连续夜班工作 8 小时不吃不喝的样子。
我无暇再想!此刻,我只想说,和陈教授一起,我们与疫情奉陪到底!
图 3-社区的每一寸角度,留下了医护关切的足迹
-END-
通讯员: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健康管理部 余周伟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健康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