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市立医院 :「青岛奇迹」是怎样产生的……

2020-05-07 14:13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青岛奇迹」是怎样产生的……

——从媒体视角看光谷院区里的援鄂「青岛二队」

3 月 31 日,青岛市第五批援鄂医疗队班师凯旋,武汉会战 50 天,青岛市市立医院率队的五家医院、132 名队员组成的「青岛二队」共接诊病人 104 名,其中重症和危重症 96 名,轻症 8 名。其中 3 名病人转院,其他病人全部治愈出院。医疗队创造了五个「零」的青岛奇迹:患者零死亡、零插管,零事故、零复发,队员零感染,「青岛二队」也成为光谷院区 17 支国家援鄂医疗队中收治病人过百且零死亡的唯一医疗战队。

图片12.png

青岛市市立医院 48 人出征湖北武汉


临时组队,远征作战。青岛市市立医院率队的「青岛二队」克服了应急状态、客场作战等战时困难,以强大的精神信念、深厚的管理底蕴,扎实的基本功底,展示出强大的战斗力,迅速融入武汉会战的国家队序列,以鲜明的青岛市市立特色和青岛经验,受到当地医院好评和各级媒体的关注。《央视新闻》、《人民网》、《人民日报》、《湖北卫视》等多家权威媒体进行报道。奇迹的背后是怎样产生的?跟随媒体的视角走近「青岛二队」。


「标杆病房」引央视关注

「青岛二队」在武汉的抗疫工作,最早引起关注的是接管病房初期短时间内打造的「标杆病房」。

「青岛二队」2 月 9 日抵达武汉,11 日正式接管 E1-9 楼病区。2 月 16 日,刚刚接管病区不到一周,「青岛二队」前线的医疗队员发来消息,病房的管理受到院方主管领导及光谷院区同行点赞,吸引驻扎在此的各地市医疗队前来参观。队员们自豪地说:我们成为光谷院区的标杆病房了。

图片13.png

同行参观标杆病房 青岛市市立医院护士长位兰玲介绍病区管理

「6S」是青岛市市立医院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管理的标准和理念。为了做病房的感控和环境管理,强化医护人员的行为管理。护理主管位兰玲带领团队,将「6S」标准化管理理念带到战「疫」一线管理中来,对病房进行标准化、军事化管理,形成了严密的管理体系、严格的清洁区标准,教科书一般的行为遵循,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标杆病房」也引起了一些权威媒体的关注,人民网、中国政府网、中国报道网等多家国家级媒体报道。3 月 20 日,《中央电视台》对标杆病房的打造进行了专访。


央视镜头下的医患双向鞠躬

3 月 29 日,光谷院区清零之前,《中央电视台》对光谷院区最后一周的工作进行报道。其中我院李永春副院长与一名转运患者的双向鞠躬,给人留下温暖和感动的力量。

按照国家卫健委的整体部署,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所有的重症患者集中到中法新城院区。「青岛二队」接管的 E1-9 病区病人陈文先生是最后一个转运的病人。领队李永春副院长、护理主管位兰玲亲自为病人送行。张明泳医生随车护送。

陈先生深情鞠躬:「感谢你们的救治,希望你们早点回家」

李院长鞠躬:「希望您早日康复」

图片14.png

标准化诊疗,精准施策,叙事护理,康复护理,及时的心理疏导和贴心有温度的照护,为病区的每个病人带来温暖和信心,央视镜头下医患双方的双向鞠躬,成为「青岛二队」在武汉的美好注脚,温暖的力量通过央视的传播,为全国人民勠力同心战胜疫情注入点滴动力。


零插管零死亡的制胜法宝

4 月 3 日,「湖北卫视」百度客户端账号推送题为「0 插管、0 病亡,『青岛奇迹』是这样产生的……」的文章,对青岛二队在武汉的医疗援助进行报道:「没有突然变化的病情,只有病情变化被突然发现。早一分钟发现,就可以争取更多的救治时间,降低治疗手段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以新冠肺炎救治为例,直到万不得已我们才选择为患者进行插管。而我们的工作,就是通过前期治疗尽量避免这种万不得已。」青岛二队领队、青岛市市立医院李永春副院长告诉记者,这支战队是怎样跟病魔「斗智斗勇」,不断地在避免「万不得已」。

李永春副院长介绍,关于要不要插管的讨论,几乎每天都会在病区展开,重症医学科、呼吸科、感染性疾病科、中医科每个专业的判断都有各自的诊疗依据和标准。3 月 9 日,62 岁的马婆婆的转来让这种多学科讨论更加激烈。马婆婆在外院 ICU 救治了 50 天,转来时高流量给氧、呼吸维护不好,合并脑梗和一侧肢体偏瘫,肺部还有 75% 的白肺,情况非常危险。重症专业医生建议插管,呼吸专业医生建议观察。对病人病情的讨论从晚上八点一直持续到晚上十点,从各自的专业角度看,大家都没有错。

危急关头,同济「插管小分队」已经随时待命,做好进行有创机械通气的准备,但李永春副院长还是在艰难地权衡,最终没有下达插管的命令:「我们不能盲目地给患者进行插管治疗,可能插上了,医护人员反而可以省心点。但是过度医疗对于患者本身是不好的。没插管前,综合诊断和治疗很难,我们的呼吸机一直都准备着。我们最后选择不插。」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如何让患者减少痛苦,是他们最在意的事情。

图片15.png

最终决定对病人再次复查 CT,仔细对比肺部变化情况,抗生素加强,中医跟上。在医护人员的全力以赴之下,马婆婆的治疗效果很好,十天后,病情明显好转,肺部病灶慢慢吸收,后转入轻症病区。

马婆婆的女儿对医疗队的精心救治深深感动,先后两次给医疗队长信致谢。马婆婆是幸运的,她的治愈离不开青岛二队独特的治疗理念。「我们病房累计收治病人数、收治病人重症率、治愈出院率都高于全院的平均水平。我们没有窍门,只有一个制胜法宝——一人一策,精准管理,精准救治。」领队李永春副院长自豪地说。

图片16.png

接管病区第一例病人出院


「早」字当先   关口前移   多学科协作

3 月 31 日上午,在「青岛二队」即将离开武汉驻地前一小时,《湖北卫视》对领队李永春副院长进行了专访。

救治病人过百,患者零死亡、零插管,队员零感染。主持人问起:「面对科学、没有运气,是什么样的运行机制、管理手段、技术储备让医疗队有了这样的战绩」

李永春副院长说:「疫情变化的早期识别、关口前移、为病人的救治赢得时间窗」。

元宵节当天,青岛二队连夜抵达武汉,24 小时之内接诊了近 50 位病人,132 位医护人员在 10 天内,对患者情况进行了大量的分析整理,对病区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密切关注患者的新冠肺炎病情及合并基础疾病情况,同时注意这些患者体温、呼吸频率及氧饱和度的动态变化,早期识别了病区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请求或组织多学科会诊,及时处置,避免患者病情的进一步恶化,为的就是确保治疗关口前移。

就拿马婆婆的救治案例来说,救治方案确定以后,大家分头行动,医生进仓查看病人,考虑到病人偏瘫,血管条件差,给她留置股静脉导管;护理组考虑到病人操作比较密集,也为了给她创造更好的休息条件,将病人的房间被安排至最靠近护士站的单间;呼吸机提前调整好参数备在床边,随时可以启用;为防止误吸,尽早开始营养支持,留置胃管......

医疗队内 ICU、呼吸科、感染科等多学科医生通力合作,动态观察病情,及时调整诊疗方案。护理组详细梳理患者的护理问题,将观察的信息提供给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做参考。中医科给病人开个性化中医处方,每天观察病人舌苔变化。多学科的协作为病人的诊疗和安全提供了全面的保障。

科室内定期进行疑难危重病例讨论,病情变化早期识别要点需全员掌握,要求每一位医生谨记「没有突然变化的病情,只有病情变化被早期识别」。危重病人由专人看护,医护一体化交班等,都是为了确保医护对病人病情的掌握连贯、连续,为了救治关口的前移。医护协作,对危重病人病情变化进行早期识别与早期干预,使危重病人得到及时救治,实现了病区无死亡病例。

图片17.png

3 月 22 日,央视新闻频道《重症 ICU 纪实--战时联合医院,吹响生命集结号》采访青岛二队领队李永春院长,分享了医疗队多学科协作、团队作战、提升医疗队战斗力的管理经验。


标准化管理   青岛特色经验

湖北卫视的采访,特别对医疗队的小黑板和交班手册给予了特写和报道。战时医疗队,小黑板临时制作,简单朴素,却发挥了极大的功能,红色和黑色的不同标记,每天都整齐地记录着每一个病人的详细信息。这个不起眼的小黑板和人手一册的交班手册中,是医疗队标准化高效管理的有力见证。

接管病区 48 小时内,医疗队迅速成立医疗管理团队,建章立制、排兵布阵,对病区实行标准化管理,形成了三级医生负责制、医疗组长负责制和危急值管理制度等医疗管理制度和流程。创新性实施「纵横网格化管理」、评估病情的「三个 3」原则、核酸和 CT 的「目视化管理」。

「三个 3」原则让医护人员掌握所有病人的整体病情,及时早期发现危重病人的病情变化,进而及时调整激素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等治疗方案。该经验得到了光谷院区领导及 17 个医疗队的一致认可。

清单制管理通过 PDCA 持续改进,让医生一目了然看到核酸和 CT 这两个重要指标,实现了病区所有病人的全面立体化、精细化、高效管理,保证了医疗质量与安全。

纵横网格化管理机制实现了病区所有病人的全面立体化管理,明显提高了医疗效率与质量安全。

医护一体化交班全面梳理病人疾病发展各个阶段检查、治疗、护理方面的要点,关注到病人身体、心理、社会、精神各个层面,做到对病人整体的治疗和护理。

严格的要求让医生和护士对病人的病情了然于胸。正是基于这样的基础,病人病情变化才能被第一时间识别,诊疗方案第一时间调整。每天,李永春副院长都会带领各科专家审慎分析患者各项信息,不错过每一次检查结果,最终为患者「量身定制」治疗方案。正是这份推己及人的医者仁心,使青岛二队在抗疫战场上创造了奇迹——0 插管、0 病亡。李永春副院长接受采访时说:「每个医生的诊疗观念都不一样,而唯一的判断标准,就是患者的实际情况。

「标准化管理、精准施策,『0』病死率」同时被武汉交通广播播报,今日头条,中国青年网纷纷报道。

图片18.png图片19.png


权威媒体视角下的人物和故事

2 月 19 日,《人民日报》以一篇《与时间赛跑的人》,目光聚焦青岛二队护理主管、我院东院急症科护士长位兰玲——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兵」,用近乎半版的版幅真实呈现了援鄂队员奋不顾身,争分夺秒地在一线奋战的坚韧形象。3 月 25 日,《健康报》用 1/3 的版幅,报道了青岛二队医疗主管、我院感染性疾病科辛永宁主任的战疫感悟——《武汉之行让我看到何为「义无反顾」》,对职业和医患关系的思考、抗疫期间被同行的感动和共鸣,奔赴一线的义无反顾,尽显医者的情怀和担当。此外,「战役日记:隐约闻到了春天的味道」被多家国家级媒体报道;「纸短情长,诉不尽感激之情」87 岁爷爷出院,家属送锦旗,「医德高尚,仁心仁术,医术精湛,情暖人心」被中国文明网、齐鲁网等多家国家级及省级媒体报道转载。《疫情过后,去山东『走亲戚』》、《病区「定海神针」位妈妈》《中考生能在病房上网课了》等多个人物和救治故事被《大众日报》、《青岛日报》等省市级媒体报道。

图片21.png

媒体视角下的青岛二队用实实在在的战绩,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树立了团结一心、训练有素、有情怀、有担当的专业医疗队形象。截至目前,「青岛二队」青岛市市立医院队员援鄂相关媒体报道达 1200 余条,包括省级媒体 305 条,国家级媒体 109 条。



编辑: 连花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