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利,女,浙江省台州玉环市人民医院护师,中共党员,1 月 28 日随浙江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奔赴武汉,驻守在武汉同济天佑医院。
(2020 年 2 月陈利在武汉同济天佑医院护士站)
(陈利(中)与同组队员合影)
防护服下扎针变得不易
1 月 28 日,我从接到任务到抵达武汉,仅仅只有 24 小时。晚上 10 点抵达武汉,外面有点冷,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氛,似乎连呼吸都要思索一下。
火神山、雷神山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出发前也曾遐想过,次日这个答案就揭晓了,我们将入驻武汉天佑医院,似乎和火神、雷神一样,字里行间也流露着上天的庇护,希望一切都能够快点好起来。
我们医疗队 149 人,接管了武汉同济天佑医院的 3 个病区,其中包含一个重症病区和两个普通病区。工作中医护人员都是「全副武装」,里里外外套着两三层衣服,加上口罩、护目镜,整个人都是包起来的,密不透风,又闷又热,工作没几分钟就能感到颈部的汗往下流。护士一忙就是六个小时,中途也不能进食,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
而平日里最简单不过的扎针,在多重防护下,也变得困难重重。
为了防护的安全需要,要戴上两双手套,这样就极大降低了手指的灵敏度, 打针、抽血真的是凭感觉和技术了。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护目镜起雾,特别是出汗多的时候,整个护目镜的视野就很小。加上带着近视眼镜,还没开始工作,就已经开始有哈气,视力模糊了。
以前打个留置针就觉得是一下子的事情,现在扎留置针就觉得很不方便,这对护士的穿刺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为了防止护目镜起雾,护理同仁们各显神通,有人用清洁剂涂一下,也有人用碘伏擦拭,效果都比较好。
虽然我们基本能做到一针见血了。但谁也没想到以前习以为常的事,在这里变成了一个个惊喜。
病人好转出院,就是「强心剂」
我所在的天佑医院支援的病区,住着 35 位病人,重病人不多,大部分病人都能生活自理。
一开始病人都特别害怕和焦虑,他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医生护士身上。我们每天查房时都会详细讲解治疗方案,帮他们建立信心,有空就跟他们聊天,介绍护理常识,进行心理疏导,对病人生活所需也都尽力一一满足。
在这里,他们还遇到了一位杭州的阿婆。武汉封城前她和老伴一起来到武汉,没想到双双感染了新冠肺炎,住进了天佑医院不同的病区。老人惦记老伴,陈利和队员们帮她打听到老伴的病情稳定,这让他们都放下悬着的心。知道医护人员来自浙江,老人说:「异地碰到老家人,特别有亲切感!」
随着气温的回升,医疗队又面临另一种「煎熬」,「泡在汗水里」成了他们工作的常态。一天工作下来,防护服里淌着汗,衣服湿透,套在橡胶手套里的双手更是被汗水泡得惨白。
医疗队里有三名队员因长时间闷在防护服里,身体出现不适。队里紧急调整了排班。白天每班进隔离区的时间从 6 小时改为 4 小时。同时,海南医疗队的 20 多名队员加入浙江医疗队中。
不管多苦多累,每次有病人好转出院,都像给我们打了一剂「强心剂」!
得知同行感染,心中百感交集
一个月不长,却着实特别,每一天,都值得纪念。
1 月 27 日,我所在的病区来了一位特殊的病人——来自武昌医院的护士,她和室友两个人都被感染了。室友的症状要严重些,发烧比较明显。她的症状不明显,但是核酸检测是阳性的!
得知同行感染,我的心里瞬间百感交集。虽然穿上防护服,我们根据没时间去考虑害怕、恐惧。但每当听到同行确诊,难免会对医护人员造成负面的心理影响。
医务人员时刻面临着被感染的风险,要承受来自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却选择义无反顾,坚守一线。新冠肺炎发生以来,已有 3000 多名医护人员被感染,甚至有不少人为此付出了生命,想着想着越发心疼武汉的同行们。
作为医护人员,我很清楚,同事间的感染防不胜防。面对病人时,医护人员知道他们带有病毒,会格外小心,防护做得很到位,而医院职工之间容易放松警惕。
我们只能做好个人防护,戴好口罩,单独行动,减少内部医护人员之间感染的可能性。这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
保护好自己,零感染,才能打胜仗。医疗队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和职业精神,让病人、让同行尽快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