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中医院用「坚守」筑牢疫情防控「墙」

2020-02-12 11:55 来源:周口市中医院授权转载 作者:
字体大小
- | +

一场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开启了所有人的 2020 年,周口的街道突然不复往日的喧嚣,一下子变得安静下来。在这场全民时刻关注的疫情背后,感染科的第一线,是他们 24 小时的日夜坚守;隔离衣内,是他们两天未眠疲倦的身躯;玻璃窗外,是他们不能相拥的亲人;除夕夜,是一碗砂锅面相伴的……

为了少穿一次防护衣 她们选择了不喝水

正月初八上午 9 点,记者来到周口市中医院采访,本应是医院最忙碌的时候,然而,在这特殊时期,医院显得比往常冷静许多。

进入医院门诊大厅,便看到两个预检分诊台。一个是武汉返乡人员发热登记处,一个是普通人员发热登记处。「发热、呼吸道病症患者进入绿色通道,请在此处登记」,三块醒目的指示牌映入眼帘。身穿防护服的门诊分诊护士正在忙碌着,发放口罩,测量体温,仔细询问流行病史,认真登记家庭住址和联系方式。然后,一对一把病人送到发热门诊处,与医生进行交接病情,进行下一步治疗。

据负责预检分诊的患者服务部主任魏丽介绍:面对未知的风险,患者服务部的导诊人员挺身而出,主动请缨、无一人退缩: 陈勤勤、宗欣、马丽莎、单丽、谢小青、杨锦晴,放弃春节休假,主动要求值班,以增加值班力量和值班时间。陈勤勤是第一时间报名参加第一线的,虽然家中有刚满两岁的孩子,用她的话说:「国家有战事军人上,现在有疫情就应该我们上,我们的责任就是把好第一关,不放过任何疑似发热病人进入普通门诊和病房。」科室的一位姓周的同事怀孕了,仍然要求去第一线,杨锦晴说:「你怀着孩子呢,我来上。」朴实的一句话,却是用实际行动,彰显了中医院人的担当。医院大厅为了更好地通风和减少感染,医院去掉了南北两侧的门帘,打开了玻璃门,整个大厅冷飕飕的,但是,她们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因为防护服是一次性的,脱下来就是医疗废物,为了不上厕所,她们忍着口渴,冷得直跺脚,也没有人临阵脱逃。  

一碗稀饭度过大年初一

何汶忠,周口市中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周口市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从 1 月 21 号医院成立应急小组开始,他就坚定地站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最前线。随着疫情的发展,防控措施也在一步步加强。何汶忠作为感染科负责人,为了不漏诊一人,严格按照国家诊断标准和流程去检测、诊断每一例发热患者。农历二十九、三十、大年初一,连续三天三夜吃住都在发热门诊。除夕夜,几个疑似病人,情绪很不稳定,想出院回家。何汶忠除了耐心地讲解出去会对家人和社会造成危害,还要不断地安抚他们的情绪。

除夕晚上,在万家团聚的时候,何汶忠只能吃上一锅砂锅面,大年初一喝了一碗稀饭,直到初二才回到家换洗衣物,当吃到新年饺子的那一刻,何汶忠由衷地感到了一种幸福感。何汶忠说:「疫情发生后,医院第一时间建立疫情防控应急机制,成立以院长、书记任组长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领导小组,下设防控组、救治组、保障组,多部门协同配合,迅速展开疫情防控工作。尽管目前我院并未发现确诊病人,我院隔离病区的医护人员也时刻坚守,做好随时应战的准备。」

80 多岁的老母亲说「咱不干了」 , 妻子说「去吧,家里有我呢」

今年 52 岁的刘峰,刚刚提为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从进入感染病房的那天,连续几天没有回家。家中八十多岁的老母亲患有骨质疏松症,不能动弹,连续几天就没有陪母亲吃顿饭,就连除夕也不能陪母亲过,刘峰心里感到很内疚。直到大年初一中午,才回到家中。当女儿拿来酒精让他消毒,妻子拿来换洗衣物,刘峰突然感到一种久违幸福。  

吃饭时,母亲拉着他的手说,「你要多吃点,吃好,照顾好自己。」这让刘峰想起了 2003 年非典时候,自己同样坚守的抗击非典的第一线,那天正赶上自己的生日,母亲来隔离室看他,当母亲看到几天没有剃胡须显得更憔悴的他,哭着说:「咱不干了,回家吧。」最后,是妻子一句「去吧,家里有我呢,咱就是为感染病而生的」,更坚定了他坚守的决心。感染性疾病科护士长赵红,丢下两岁大的女儿,坚守在感染病房,有时丈夫不在家时,就有刚满十二岁的女儿做饭,并照顾两岁的妹妹。疫情就是命令。忙绿一年的他们又继续战斗在防疫的战场上,年夜饭在岗位上吃,医院、车站、预诊分检,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在危险的疫情面前,他们选择逆向而行。因为他们深知,职业精神不是一句空话,意味着坚守和奉献。


编辑: 丁吕瑾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