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F 治疗导致肾功能损伤的慢乙肝患者应及时换用 TAF

2019-08-27 14:35 来源:丁香园 作者:彭蕾
字体大小
- | +

一、病例介绍

患者张**,男性,34 岁,既往无手术及外伤史,无肾病史,否认输血史。患者 4 年前体检时发现乙肝表面抗原、e 抗原、c 抗体阳性(大三阳),肝功能正常,肝脏影像学未见特殊,无乏力、纳差、腹胀等不适,当时考虑乙肝病毒携带,门诊定期复诊。2018 年 2 月我院门诊定期检查肝功能异常:总胆红素正常,ALT125U/L、AST44U/L,乙肝五项定量: HBsAg 23739IU/ml、HBeAg 1706.27S/Co、HBc-Ab 8.70S/Co,HBV DNA:2.17×108IU/ml,肾功能、上腹部 B 超检查未见异常,遂住院行肝穿刺检查(肝脏病理提示慢性乙型肝炎 G2S1)。诊断: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予以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抗病毒治疗。随后复查病毒持续下降,至 2019 年 5 月查乙肝五项定量: HBsAg 3716IU/ml、HBeAg 229.9S/Co、HBc-Ab 6.37S/Co,HBV-DNA  <500IU/ml,但查肌酐较前上升至 106umol/L,尿常规:尿蛋白 1+。查体:神志清楚,精神可,皮肤巩膜未见黄染,无肝掌、无蜘蛛痣,心肺听诊无异常,肝区触诊无异常,移动性浊音(-),四肢无浮肿。分析病情:患者中年男性,目前诊断明确,无高血压、糖尿病及慢性肾病等基础疾病,TDF 联合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获得良好病毒、生化学应答,此次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出现尿蛋白转阳,肌酐升高,考虑出现 TDF 不良反应:肾毒性,调整方案为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单药治疗。7 月 25 号复查仍处于病毒学、生化学应答良好,肌酐 105 umol/L, 肌酐无明显下降, 考虑可能由于换用 TAF 时间太短,而肌酐恢复需要较长时间随访观察,建议继续 TAF 单药治疗,定期随访观察。

二、专家点评

本病例特点:1. 患者依从性良好,抗病毒指证明确,抗病毒治疗及时。2. 患者起始给予 TDF 联合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乙肝 DNA 转阴,获得良好病毒、生化学应答,此后长期门诊随访,定期复诊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3. 患者血肌酐上升的原因,可能与慢性 HBV 感染、TDF 应用出现肾小管损伤有关,但在肾功能受损的情况下,换用对肾功能影响更小的 TAF 是正确的选择。4. 替诺福韦酯抗病毒作用强、耐药率低,但其肾毒性仍是不容忽视的问题,长期抗病毒治疗需密切随访,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血浆浓度为 TDF 的十分之一,且 TAF 在血浆中稳定性高,较低剂量即可发挥强大的抗病毒作用,肾脏、骨病、钙磷代谢影响少,安全性高,大大降低了基于肾小管损害而发生的骨密度降低的风险。

5.jpg

三、治疗体会:

替诺福韦酯抗病毒作用强、耐药率低,但其肾毒性、骨损害仍是难以忽略的问题。据文献报道,在替诺福韦酯长期治疗过程中,2.2% 的患者发生血肌酐较基线升高 ≥ 0.5 mg/dl,1% 的患者发生肌酐清除率低于 50 ml/min.1.73m2,长期用药的患者应警惕肾功能不全和低磷性骨病的发生。本例患者血肌酐升高,尿蛋白转阳,最终更换为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治疗。TAF 是一种新型核苷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TAF 不在血液中水解,在进入肝细胞后才水解为替诺福韦,替诺福韦随后被细胞内的激酶磷酸化,成为具有药理活性的替诺福韦二磷酸盐。替诺福韦二磷酸盐由 HBV 逆转录酶整合入病毒的 DNA,从而导致 DNA 链合成的中断。且丙酚替诺福韦(TAF)是一种新的替诺福韦前体药物,其代谢途径中关键酶羧酸酯酶 1 主要在 HBV 感染的肝细胞中表达,所以 TAF 具有靶向性,使得肝细胞内只需接近 300 mg 的 1/10(25 mg) 就足以发挥作用。也正是 TAF 的靶向性及入胞才水解的特性,TAF 在血浆中稳定性高且浓度低,血液中暴露的 TFV 经由循环进入肾小管的量也因此大幅度降低,直接靶向肝脏,不在肾小管细胞中堆积,因而对肾脏的安全性更高。TAF 在该患者中可在有效抑制病毒复制的同时维持良好的肾功能,TAF 能够在实现抑制 HBV 复制的同时肾功能亦得到改善。

2.png



编辑: 郑恺迪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