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的一类肿瘤,由于脑胶质瘤本身呈高侵袭性的生长特性,手术的主要目的是尽可能多地去除肿瘤组织而不损伤正常神经功能,预后往往较差。2019 年 3 月 16 日,在第三届中国脑胶质瘤学术大会领星生物分子诊疗专场上,领星邀请神外资讯采访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李文斌教授,李教授根据临床经验探讨了脑胶质瘤在中国的患病情况,并介绍了脑胶质瘤治疗策略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的变化。
专家介绍
李文斌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肿瘤综合病区主任,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 (首医) 研究院院长助理,首都医科大学肿瘤学系副主任,中国药促会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兼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期刊出版部部长,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兼秘书长,《Cancer Biology &Medical》杂志编委,《中国卫生标准管理》杂志总编辑,北京市中西医双领军专家,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名誉研究员。善长颅内恶性肿瘤的化疗和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主持两项国家十三五重点创新药物 I 期临床试验。
神外资讯:
您作为脑胶质瘤领域专家,每年大概接诊多少例脑胶质瘤患者?其中复发脑胶质瘤患者占多少?
李文斌教授:
我从 2008 年到 2018 年 3 月一直就职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在这期间我们成立了国内最早的脑胶质瘤科,从事脑胶质瘤及其他神经肿瘤的综合治疗和临床试验研究,整个 2017 年我们大概接诊了 1500 多例次脑胶质瘤患者。2018 年 4 月,我调任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天坛医院每年的脑胶质瘤病例应该可以达到 2000 例次,其中大部分是复发的脑胶质瘤患者。
神外资讯:
因为脑胶质瘤本身的生长特性,有人说外科手术在脑胶质瘤,尤其是复发恶性脑胶质瘤治疗方面已经达到极限。对此,您怎么看?
李文斌教授:
现在对于脑胶质瘤治疗,我们一直强调的是多学科综合治疗(MDT),对复发脑胶质瘤患者而言更是如此。如果经多学科专家综合评估判断再次手术能够获益,我们非常鼓励这类复发脑胶质瘤患者继续接受手术治疗。临床随访中那些长期生存的脑胶质瘤患者,基本上是外科手术做得非常完美的患者。对那些手术风险太大,或者不愿再次手术的患者,同样可以进行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 目前,脑胶质瘤治疗已经进入精准时代,神经外科医生现在有「两把刀」。「第一把刀」是外科手术刀,讲究的是外科大夫手术技巧与经验;「第二把刀」是分子刀,研究的是肿瘤分子信息和变异,通过基因组学信息来决定如何用药,知识越丰富掌握信息越全面,分子刀才能更精准,达到人们说的精准医疗。
神外资讯:
在脑胶质瘤治疗领域,如何才能达到您所说的精准靶向治疗?
李文斌教授:
脑胶质瘤治疗已经不是传统的外科概念了,涉及到多学科协作。这里说的精准医疗是指分子诊疗手段。脑胶质瘤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是一个相对有着明确基因突变谱的肿瘤,当前临床应用最多、指导价值的最大的基因包括 IDH、MGMT、EGFR、TERT 等。IDH 基因是最早被发现的与胶质母细胞瘤相关的基因,IDH1/2 突变在不同类型的恶性脑胶质瘤中均有分布。众多研究显示 IDH1 基因突变对患者的生存时间有明显影响,IDH1 突变患者比 IDH 野生型预后好。MGMT 是目前公认的可指导脑胶质瘤治疗、预测脑胶质瘤患者预后情况的重要生物标记。MGMT 基因表达主要是由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来调控。在脑胶质瘤中,肿瘤细胞中 MGMT 启动子甲基化导致 MGMT 蛋白表达量少。因此,MGMT 启动子是否甲基化是替莫唑胺(TMZ)敏感性评估的最重要指标,MGMT 启动子非甲基化的患者对 TMZ 的敏感性较差,所以肿瘤组织中 MGMT 启动子甲基化患者预后普遍较好。由于肿瘤细胞的异质性导致脑胶质瘤原发灶和复发灶的肿瘤细胞基因表达不一致,有研究显示重叠率只有 1/3,所以说脑胶质瘤要做到精准靶向治疗,基因检测非常重要,如果有可能做到实时基因检测就更好了。
神外资讯:
对脑胶质瘤治疗,近年来涌现了一大批新的治疗方法,您认为未来脑胶质瘤诊疗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李文斌教授:
目前,脑胶质瘤治疗主要有三类方法,分别是外科手术、放疗、化疗,这三种治疗方法都对患者身体有一定的损伤。手术因为肿瘤生长部位不一样有可能造成一定的并发症,而放疗本身也会造成正常细胞损伤,最近国内外学者非常重视放疗对认识功能的损害,同样化疗在杀死肿瘤细胞同时也杀死一些正常细胞。在这种情况下,靶向治疗被寄予厚望。随着靶向治疗耐药机制的发现,序列靶向治疗概念逐渐被提出。除此之外,免疫治疗看起来也非常有发展前景。这几年国内外针对脑胶质瘤的药物临床试验不断出现,希望这些新技术的发展能为脑胶质瘤患者带来更多益处,对于未来脑胶质瘤诊疗水平的发展我们需要拭目以待。
关于领星
图片来源: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