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在 dxy、知乎回答问题,竟收到一些护理专业的妹妹们消息,问对于转行和职业发展困惑
所以想写一写这些年护理专业毕业,后又读研、毕业后求职、及接连跳槽的经历。
楼主本科毕业于东北一所在医学类排名十几的一本医科大学,没有被综合类大学收购,
◣ 当初为什么选了护理专业呢 ◢
楼主出身于一个小县城,当年互联网尚不发达,获取信息的途径很有限,楼主十几岁对未来没有任何想法,甚至在高三期间,有轻中度的抑郁(当时未知,现在回忆来是如此),父母见识也不算广,对楼主的要求很低,觉得将来只要能找份稳定的工作,然后差不多嫁个人,最后觉得护理挺合适的,缺口大,好找工作,而且医院稳定,是铁饭碗。所以就选了护理专业,其实护理专业是所有的医学专业里分数最低的,多数人都是被调剂来,而我的分数其实远高于护理专业的录取分数,本可以读临床专业。在现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我想这样的误打误撞出现的概率不大。
不管都有怎样的情愿或不情愿或者诸多的无可奈何,在此看帖的妹妹们,大概也都是读了护理,无论如何没办法改变了。
其实,读了护理专业后,我并没有排斥和反感,从大一到大三,活在白衣天使,治病救人的理想里,努力学习,此外,作为女孩子,读护理专业得到的最大一个好处就是学会了穿衣打扮,学会了化妆。从大一开始,年级辅导员就教导我们,没有所谓的天生丽质,要我们学会打扮,后来大三时还有形体礼仪和化妆的课程。
直到大四,开始在医院里实习,发现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让我难以接受的不是每天脚不沾地的辛苦,而是,带教护士教我们的除了操作技巧,还有如何催欠费的人交钱,如何防备居心叵测的患者,如何应付患者无休止的询问,如何避免潜在的职业风险等。还有很多很多的人间疾苦,社会万象,恩,医院就像是个社会的缩影,会看到享受特殊待遇的 gao 官、会遇到打架受伤的地痞无赖、没钱又有病的人每天纠结着为什么刚交的钱 2 天就没了、绝望至极的病人跪下来哀求医生救救他。
现在回想,觉得都很正常,没什么大不了。但那时候年轻,就感觉一下子白衣天使的幻想里到了现实,我是个心思格外脆弱敏感的人,当时觉得接受不了,略为紧张的医患关系,看到很多人的疾苦实际上却爱莫能助。同时,我也不愿意有个一眼就看到老的未来,病房里会遇到很多 40+的老护士,我无法想象我的未来也就是如此。
我觉得做护士不应是我的未来,我只知道我想要的不是这个,但其实我并不知道我想要是什么,
于是找两个高年级的学姐聊天,得知她们毕业后,去读研了,读的是不是护理专业,而是基础医学专业,她们说读护理专业以后多半还是做护士,想要转行的话读基础会比较好。当时我想,不如也考一考试试看,反正考不上的话,就再找工作,也不耽误。于是用了一个晚上查了一些信息,决定考杭州一所一流的大学的医学院。
马上去买各种考研资料,开始了一边实习,一边啃书考研的过程,看书的时间主要是下夜班之后的休息日,但这时间根本不够用,而且身体也熬不住,可是医院的实习护理部抓的太紧了,请假并不容易,于是找同样考研的同学及学姐商量对策,最终靠弄假的诊断书,请病假凑出一些时间。
即便有考不上的备选方案,我还是拼尽了全力。
后来的考研复试,竞争挺激烈的,可能是因为我没有选很多人都中意的热门导师,通过了面试。就这样考上了,研究生期间,除了上课,就是做实验,很繁忙,然而我发现自己并不是做科研的料,研究做的并不好,也没有想要继续读博士或者出国继续做科研。同时看到很多护理专业的姐妹,在医院里工作,也都赚到钱了,开始格外的焦虑。
尤其是快毕业前的大半年,没有好的科研结果出来,又要开始找工作,投出去的简历,大都没有回应。就是很尴尬,投医院检验科,人家说你这护理专业背景的,在检验科不好晋升;投生物技术公司,人家说你这本科是护理背景的,我们宁愿找本科是学生物的。那时候我甚至在怀疑自己当初读研的选择是不是对的,可是啊,人生没有回头路。那段时间焦虑到连续数月失眠,天天晚上数着自己的心跳,就是睡不着。
俗话说,没有考不上的博士,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虽然科研做的并不好,毕业的问题还是容易解决的,导师很善良,没有按着不让走,会帮我想办法让毕业。可是工作的问题,没有人能帮忙。
各种海投简历、跑招聘会被鄙视的经历就不详细说了,楼主本打算在杭州找,眼看学校宿舍要赶人了,还没有一个 offer,周围的同学,要读博的,要出国的,要考公务员的都有了出路,去公司求职的也有了保底用的 offer。于是楼主把范围扩大到了上海,在上海交大 bbs 上翻到了一则招聘帖子,XXX 外资医学期刊出版社招聘医学编辑,投了简历,收到面试邀请,面试后对方表达了录用意向,没有过多的提出挑战,待遇给到 5500,我觉得可以养活自己,给 offer 的时间离学校赶人还有一个月左右,对方着急让早日入职,于是就打包行李,租房子搬到了上海。
到现在正式离开了学校,接下来重点说公司
▌公司1- XXX 外资医学期刊出版社
首先,招聘信息中写的 XXX 外资医学期刊出版社其实并不完全属实,该公司只是代理了该外资医学期刊出版社在中国的销售和运营,此外,该公司还从事论文代 fa 表的工作。公司没有几个人,办公室租在静安寺附近一个专门针对小微公司的办公楼,简单的说就是皮包公司,我刚去时,只有我和当时面试的老板两个人,老板经常不来办公室,多数时候只有我一个人,老板会邮件或者 qq 布置任务,后来跟朋友说起来,他们说你真胆大,这要是上当受骗可怎么办,幸好我运气不差,不算是上当受骗,能按时收到工资。
几个月后,陆续新进了几个员工,有人来了个把月又走了,最终做的较长的加上我只有 3 个。一个人属于销售,需要出去联络各高校图书馆,介绍产品,促成购买。一个人属于论文编辑,是生物类的博士,英文好,有文字功底,负责论文的代加工,审校。而我,则是其它杂事,需要为一些不知道从哪里拿来的英文论文,重新梳理格式,进行投稿,筛选好发表的 SCI 杂志,在线投稿以发表,有时候需要为在销售的期刊数据库做一些宣传的物料,newsletter 之类的,需要定期更新医学期刊网站的内容,更新新发表的文献,做 doi 链接,还有一些跑腿的杂活,不详述。
这样过了一年,楼主其实觉得还可以,首先学到了不少期刊运营的相关知识,投稿的技巧,如何挑选期刊,如何提高中稿率,如何从海量的文献中通过一些参数来挑选优质的文献等。工作没有太大的压力,老板很少会手把手的教,只会把任务丢过来,还好我学习能力强,能迅速了解相关技巧,完成工作。同时,本身没几个同事,人际关系也比较简单,待遇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来说,也觉得还不错。
可是一年过去了,到了第二年,我觉得自己不能还是只有 5500 的工资,想要求发展,我不能只干点杂七杂八的活,老板也意识到了,他觉得我可以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像那个销售同事一样,出去跑跑业务,他派销售同事来培训我讲解产品幻灯。
可惜我当时内向胆小自卑,根本讲不好,很明显我不是做销售的料,还有一个选项就是写论文,不只是投稿,而是从无到有的写,老板还是一个挺有原则的人,不愿瞎编乱造数据,从无到有的写,数据又真实的就是 meta 分析,于是我尝试了写一些 meta 分析,虽说不是学统计学出身,似懂非懂,但我还是依葫芦画瓢写出了一篇。不过,一年零 3 个月了,老板并没有要给加薪的意思,而且我也能感受到他并不是很看得上我,似乎觉得我这也不行,那也不专。
就这样,工作一年零 3 个月,我没有先辞职,毕竟有房租压力,而是一边上班,一边找工作。没有目标的在网上海投简历,看到似乎还匹配的就投,投的太多,有时候自己都不记得投了哪些。没想到这次跟毕业时候不一样,一投出去,收到很多面试邀请,一个礼拜能跑 3 个面试。
面试的方向包括下面这些:
◆ 1. 其它的论文编辑公司,基本上接到面试也拒绝了,因为觉得这是个灰色产业,没有前途
◆ 2. 医学媒体的编辑:其中包括医学 xx 报,x 诊杂志,本园子,医学 xx 报面试一个问题没回答好,没通过,x 诊杂志园友「七年复三年」有写过,跟该负责人没聊拢(幸亏没聊拢!),本园子给到的职位在杭州,楼主当时觉得自己还意气风发,以后能够在上海滩有所发展,站稳脚跟,于是拒绝了面试邀请。
◆ 3. 外资药企医学部的闲差类职位:医学信息、药物警戒,这类职位看似高大上,其实待遇并不高,而且发展空间非常有限。去面试后感觉技能方面应该是没有问题,但这类职位排斥我这种对发展空间有需求的外地人,更适合没有生存压力,只需要一份体面又轻松的工作的人。虽然我自己没有表达,但资深老道的面试官都看得出来,即便我来了,也可能因为发展问题做不长,所以一面(技能面)通过后,二面(总监面)通常没有后续
◆ 4. 专利代理公司:这个行业鱼龙混杂,有高大上的外资专利代理公司,也有类似皮包公司的,当时我对自己的定义是只适合编辑文案类的工作,所以对于专利代理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当时的条件,大公司无指望,最终找到了一家 50 人左右的公司,当时给出的待遇是只有 3000,恩,还没上家高,给出的原因是我没有直接的经验,需要培训,承诺一年后可以翻一番,工资涨到 8000,我犹豫了一下,先接了 offer,离开了上一家。
◆ 5. 广告传媒公司的医学编辑:是海投的时候无意间投到的,收到了 2 家的面试,其中一家很长时间没有回复,可能是有其他的候选人,但公司看起来乱七八糟,堆满了杂物,也没有特别放在心上。另外一家感觉还不错,但面试后也有很长一段没有收到回复,但就在我去到专利代理公司的第三天,收到了这家人事经理的电话,给发了 offer,待遇是 8500,远超过了预期,于是满口答应接了 offer,立马离开了专利代理公司。
我当时,唯一没有敢去尝试的是医药代表,因为我当时对自己的界定是性格内向,不适合跟人打交道,只适合一些编辑类的工作,也跟朋友了解到外资药企的医药代表面试其实并不容易,会问各种挑战性的问题,考验你的抗压能力,会现场模拟客户拜访,我觉得自己根本过不了这一关。所以简历也没有投过。
在此提醒,后辈的兄弟姐妹们,千万不要轻易给自己设定界限,认为有些门槛是自己永远过不去的。时过多年,我才清楚,医药代表并不全是需要那种能天南海北胡侃的人,有时候踏实靠谱,默默无闻的反而受医生的欢迎,而且企业有培训,有经理帮带,完全可以大胆尝试。
▌公司 2 - xxx 传媒公司
是一家本土的公关传媒公司,在北上广有三个办公室,有员工 300+人,还算小有规模。
由于很多医学出身的战友分不清公关公司和广告公司的差别,在此说明一下,公关公司和广告公司业务上有重叠的部分,都是为品牌方(甲方)策划及承办各类市场营销活动,区别是公关公司会有一个媒介团队,负责跟各类媒体打交道,邀请各类报纸、杂志、电视台、网络媒体参与活动,并跟进相关的媒体报道。广告公司没有媒介的团队,主要是活动的创意和策划,不负责请媒体。
该公司主营业务其实是消费品(汽车、房地产等),医疗行业的业务只是一个小部门,有一位客户总监带领 6-7 个人的团队,团队中有负责项目管理的,有负责活动执行的,而我是负责医学内容支持的。我们的具体业务包括:
◆ 1. 帮药企做产品宣传的单页,内容由我写,由设计师设计,负责客户对接的同事会联络客户,听取修改意见。客户会提供一些文献资料、我也会自行检索一些。在制作的过程中,会涉及很多与药企客户的沟通,包括面谈和电话,有时候需要我进行一些演讲,虽然讲的不太好,但老板会给我这样的机会让我锻炼自己。
◆ 2. 帮药企客户设计药品宣传海报,行话叫 Key visual(KV),要设计 KV,首先要明确该产品的特点,这时候需要我提供一些医学支持,跟同事们讲解该产品以及相关疾病的知识,然后大家共同讨论创意方向,然后由项目管理的的同事与设计师沟通做出画面。
◆ 3. 市场活动的策划,比如策划一个新产品的发布会,策划一个病例征集的活动,策划一个疾病筛查的项目,这时候需要我提供一些医学相关文案的支持,比如病例征集活动需要设定病例的标准模板,设定病例的评定标准,疾病筛查项目需要设计一个筛查调研表。
等等,总之就是根据药企市场部或公关部的客户需求,各类的项目都有。
此外,由于是小团队协作,很多时候我可以参与活动创意的讨论,包括为活动想一个上口的 slogan,为活动想一些有趣的环节,这部分虽说不是医学编辑该负责的工作,但我有好的想法也可以自由的表达,说的不好也不必担心,这是我作为一个学医出身的人,第一次接触到市场营销相关的内容。公司里有很多资深的策划人或才思敏捷,或思路清。虽说我是做医学的,每日耳濡目染,开始对市场营销有点感觉。
老板很年轻,没比我大几岁,扁平化管理,公司的氛围很融洽,没有拉帮结派,勾心斗角之类的事。
刚开始时,我对市场不了解,不知道要干嘛,好在自己学习能力强,能迅速 get 到老板及同事想要我做的内容,适应自己的角色。这个老板没有像上个那样认为我无所长,无是处。反而对我很肯定,觉得我能够迅速理解她的意思,很多时候她话只说了一半,我就 get 到她想要的是什么。也在我的弱项,比如说演讲、沟通方面给予了很多的提携和帮助。
人事经理也对我很认可,因为我很老实勤奋,公关公司晚上加班多,因此通常不规定上下班时间,但人事会不动声色的观察,谁来得晚,又走的早,嘴上不说,眼里都看得真真的。有些同事通常 10 点才到公司,而我不管事多事少通常 9 点刚过就到公司。人事应该会私下里跟公司副总打报告,而且在本土公关公司,名校硕士毕业的人比例很少,公司副总对我的印象也很好。
本来觉得可以在这家多做几年,没想到计划赶不上变化,把我招来还不到一年,老板离职了,去了一家外资背景 4A 广告公司,新来的一位老板,带来了自己的老部下,而我们这些前朝员工,被边缘化了,那几个月,不给安排任何的工作,轻松是轻松,但是无所事事让我感到异常的焦虑,担心没有未来。
在入职满一年的时候,去了 4A 的老板给抛出了橄榄枝,说 4A 是一个更大的平台,在那里能有更广的见识,能学到更多的东西,但是因为 4A 公司的医学部是一个独立的部门,有专门的医学总监负责,而她是客户总监,管不着医学部的事,我过去只能是做客户对接、项目管理的岗位。
这与早前的医学编辑工作有所不同,但这个岗位以后路会越走越宽,而医学编辑则会越做越窄,于是我选择了继续当她的部下,从原来的医学编辑转型成了项目管理类,由于职位有所转变,基本是平跳,工资没有增长,但由于 4A 的五险一金是全额交,而本土公司为了避税是按照最低标准交,所以到手的钱其实还变少了,初入 4A 的一年,其实手头很紧,但一点都不后悔。
▌公司 3 - 外资 4A 广告公司
初入的职位是资深客户主任(SAE),一年后升到客户经理
首先,由于很多医学界的战友不了解什么是 4A,稍微解释一下,4A 是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Advertising Agencies 的缩写,这是一个广告行业的组织,能够加入这个组织的公司都是这个行业的顶级公司,美剧《广告狂人》的背景就是 4A 广告公司。我去的这家就是业界数一数二的 4A 广告公司中的一家,旗下有一家专门做医疗健康行业的子公司,在世界多个国家都有分公司。
在 4A 的两年里,我学到了专业的市场营销理论,营销策略,接触过广告界顶级的创意人,交到了志趣取相投的朋友,是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
4A 是广告人的星空和原野,很多人说理想国只存在于想象中,我觉的如果世上还有理想国,还有属于理想主义者和文青们的乐土,4A 广告公司算是其一。
那里是理想主义者和文青们的聚集地,不知为何,招聘条件里从来没有过这一条,也从来不考核所谓的价值观。也许我这么说,你们不信,只举一个例子以佐证,当卖菜大妈都在讨论股票的时候,那里的人们都安之若素,置身事外,搞金融的朋友听到这个消息,不禁愕然,仿佛发现了新大陆,「天呐,看来还有上涨空间」。 广告人所期待的是通过自己的创造力,即便不能够改变潮水的方向,也能够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相信传播的力量,可以改变生活。电视上 播放的广告片,看,我拍的!地铁站的广告牌,看,我设计的!一句深入人心、广为传播的标语,我写的!这是广告人最为欣慰的事。
◆ 人: 那里崇尚多元化,有着各种有趣的灵魂: 傲娇的怼人绝不留情的毒舌,逗逼的野生段子手,留着络腮胡抑或梳着小辫的汉子,二次元的少女,外表萝莉内心坚强的金刚芭比,脚踩 10 cm 高跟鞋依然单手抱娃、箭步如飞的时尚辣妈,当然也不乏溜须拍马、见风使舵的小丑,但他们通常待不长。你会在拐角处碰到拿过多个戛纳创意节金狮的大神,听「广告之父」讲述春晚公益广告创作的辛酸和喜悦。 形形色色不同来历和背景的个体,就像拉斐尔的《雅典学院》里描绘的那样,自由的交流和碰撞着思想,相互辩论和分享,俗称 brainstorming。
◆ 环境: 有趣的人,自然有有趣的物。桌面上摆着的各种稀奇古怪的手办和玩偶;摆满空酒瓶或是挂着手绘卡片的墙壁;猫猫狗狗,仓鼠,蜥蜴是这里的常客;也常听到抱着吉他的姑娘在浅唱。
◆ 阶级: 这里没有十分明显的阶级,刚入行小朋友可能会和总裁直接对话,你也可以挑战自己老板的观点,前提是只要你有好的 idea,并且有足够的理由说服。
◆ 文化:毫无疑问 Work hard,play hard,不管手头事情多到什么程度,紧急到什么程度,你说要休假出去旅行一趟,老板不但不会不同意,反而会格外支持:「下次什么时候一起呀」。所以那几 年,除了工作,没少玩,长线走了,潜水证考了,以至于朋友圈的伙伴们认为我总是在玩,我工作的时候水都喝不上,哪有空发朋友圈。而每逢节日,如,圣诞、元 旦、万圣节等,各式主题趴、happy hour,尽显创意人的才华。
◆ 恩仇:那里,是一片快意恩仇的江湖,不需要假装跟谁关系好,灵魂相似的伙伴自然会一同加班到凌晨,这种一起凌晨加班的情谊,不亚于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而遇到干活不利索却又存心推脱的傻 X 也可以直接大骂。
如果不在乎钱多钱少,不在乎加班多少,那里真的是理想主义的乐土。
这也是为什么明明待遇并不十分高,加班又不比互联网公司的 996 少,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在那里。
但是啊,故事总是一波三折
这里插播一个医疗行业的大背景,个人的职业发展离不开行业的大背景,
楼主是 12 年毕业,13 年的时候,医药营销行业发生了一件大事,GSK 事件,不详述,这可以算作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代表着医药营销的行业形势由胜及衰,传统医疗营销模式需要转型。药企市场部做事开始畏手畏脚,很多药企的产品经理说原来忙的不可开交,现在闲的没有事情做,相对应的,服务于药企市场部的广告公司,业务自然受到了影响,当时听说 13 年服务 gsk 的那家广告公司,有几百万的服务费没有要回来。药企的市场活动减少,广告公司的业务也越来越难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通常 n 多比稿,却拿不下一个。
然而,往往祸不单行,与传统医疗营销模式的下坡同时出现的是互联网行业的崛起,digital marketing 成了热门词,药企的很多市场经费,流向了互联网医疗公司,自然能分给广告公司的就更少了,广告公司的业务就更加难做。
这还没完,还有祸不双行,与此同时,还有传统 4A 广告公司的没落,及小而美的创意 house 的兴起。时代发展的洪流将《广告狂人》里那个意气风发的时代冲走了,一去不复返。那个喝着威士忌便可灵光一闪,出街后流芳百世的时代,早已不在了。由于园子都是医学界的人,未必都感兴趣,对广告行业感兴趣的可以详见老道消息的文章《广告狂人的时代过去了》。
从业的广告人也纷纷自谋出路,有资源、有人脉、有才情已经功成名就的大佬们都纷纷离职创业,小而美的广告公司,流程短、反应迅捷,不需要把大量的精力花在内部协调上,使得他们更能够适应时代的洪流。也有一些羽翼尚未丰满,但口齿伶俐、八面玲珑的客户经理,被甲方爸爸们高价买走。而思维敏捷、才华横溢的创意们通常被互联网的金主 BAT 看 中,做起 in-house 的创意。
而我,一个学医出身的伪广告人,误打误撞进入广告圈,好像一只羊混入了鹿群,感觉是时候滚回自己的羊圈了。
与此同时,上海的房价,如潮水一般,一波一波的上涨,从未见降,我的房租也是一年年上涨,评估了自己工资上涨的速度,和房价上涨的速度,没有了刚到上海时的意气风发,楼主觉得自己在上海,不可能买得起房子,只能把希望寄托于嫁得好,而楼主也一直没有遇到愿意娶我,一起努力奋斗的男人。
于是在 4A 就职 2 年的时候,虽然有诸多的不舍,我决定离开上海,回杭州。
但随后的情形证实了,我的离开恰如其分,并没有什么可后悔的。
因为,我离开后半年,人事发生了巨变,我的老板离职了,公司的 VP 不明原因,突然被离职,接连着几位高管离职,外国佬从东南亚的其它分公司调来了一些根本不会做事,也不了解中国情况的老外做高管。原来的同事,能找到更好出路的都离开了,也有的合同到期公司不再给续签,实际等于变相开人。我即便当时没走,后面也不得不走。
而我在杭州,赶在房价买不起之前,出了手,搭上了最后一班车。
接下来详细说一下,从上海到杭州的求职经历。
从上海到杭州,深刻感觉到这两个城市行业布局的差异,
上海外资药企的总部扎堆,公关、广告公司有也随之而来,而杭州,互联网公司和创业型公司扎堆,做医药类的广告公司基本没有。
当时,自我分析了情况,主要有一下可选的类型:
◆ 1. 本土企业的医学经理岗位
◆ 2. 互联网医疗公司的编辑类,或项目管理职能的岗位
在离开上海之前,投过一些简历,有过一些电话或当面的面试,找来的很多是创业型的互联网医疗公司,其实我当时最中意的是外资药企的 MSL 岗,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待遇很不错。无奈投了很多,也咨询了一些猎头,都说 MSL 只要有临床医学背景的,当过医生的人,护理专业再次被鄙视了,一个面试机会都没有,只好放弃。
本想找好了再辞职,后来,因为租房到期,房东又要涨房租,而且续签一年,中途毁约需要转租非常麻烦,于是在没找好工作的时候提前离职,从上海搬家到了杭州。
在杭州这片创业者的乐土,面试了很多创业公司,让我对创业公司有了不少理解,基本上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仅供参考。
◆ 1,大公司旗下的创业型子公司:这种是最靠谱的,能给到的待遇也是最好的,因为背后有靠山,有平台,有资源,不用担心资金链断裂突然就挂了。
◆ 2. 国内行业高管离职自创的公司:这种类型是最危险的,尤其是创业的方向已经是一片红海,该公司还没有找到营利的模式,只是靠不断的出去融资,很容易资金链一断,分分钟就挂掉。
◆ 3. 海龟回国创业的公司:这种类型的通常不是互联网,而是生物医药相关的公司,既然是海龟回国,常带回来国内没有的高端技术,因为有技术门槛,不是很容易挂掉。但这类公司在创业初期,需要的是高端的人才,中端及刚毕业不久者也难以加入。
◆ 4. 依托于高校的创业者:有一些依托于高校的创业者,因为有高校作为创业者的回头路,就是说如果创业失败,创业者大不了散了员工,回学校去,这些创业者往往没有想要做大做强的强烈意愿,而只是想趁着猪都会飞起来的东风,捞一笔完事,要特别当心这一类。
选择创业公司是一场博弈,赌对了,你就是公司元老,赌错了,很快失业,又要去找工作。
去创业型公司需要有 all in 的心态,而我,完全没有做好这样的准备,人家说如果你纠结自己要不要去创业公司,那么就不要去,因为适合去创业公司的人,根本不会纠结这个问题。
最终找到一家本土的做中成药的公司做医学经理,所幸老板和老板的老板都是外企跳出来的,虽然办公室 low 了很多,同事中也不再有有趣的人,做事也不能放得开,不过为了生存,没办法。因为现在还在职,先挖个坑,以后如果离职了,再来写。
现在,如果问我,如果不考虑生存的问题,会选择做什么,毫无疑问,还想去上海做医药健康类的广告,4A 虽然没落了,广告人却依然在发光,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