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变化,视频终端普及和工作节奏加快,视觉使用已远超负荷,越来越多人会出现眼睛干涩、胀痛及视物模糊等视疲劳症状。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23% 学龄儿童、64%~90% 电脑使用者及 71.3% 干眼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视疲劳症状。
然而,目前我国对视疲劳定义、临床症状、病因、发病机制及诊治等尚无统一标准。基于上述现状,根据多名专家多年实践经验和科学研究、充分讨论,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制定出视疲劳诊疗专家共识,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性意见。具体包括视疲劳定义、临床症状、眼部因素、视疲劳的临床诊疗流程、诊断与治疗。
视疲劳的定义:视疲劳即由于各种病因使得人眼视物时超过其视觉功能所能承载的负荷,导致用眼后出现视觉障碍、眼部不适或伴有全身症状等以致不能正常进行视作业的一组症候群。
视疲劳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视觉障碍;出现眼胀、眼痛、眼干、眼烧灼感、流泪、眼痒、眼异物感及眼眶疼痛等眼部不适;严重者会出现疲劳、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甚至恶心、呕吐、焦虑、烦躁等全身症状。
视疲劳的病因有很多,主要归纳为:眼部的调节功能异常、双眼视功能异常、屈光不正、高度屈光参差、老视、干眼、眼科手术术后不适、某些眼病等眼部因素导致的病因;照明不足或照明过强以及色觉搭配失调或异常等环境因素出现的视疲劳;精神和心理状态也会导致视疲劳。
视疲劳的临床诊疗流程
视疲劳的治疗包括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视疲劳的治疗必须在明确病因的情况下进行。比如,对于各种原配镜不准确或尚未屈光矫正的患者,给予准确验光配镜;对于双眼视功能异常者,给予眼位矫治;对于视频终端综合征引起的视疲劳,建议少用或者停用视频终端设备;对于有精神心理因素的患者,先进行相关的精神心理治疗和疏导。
对症治疗则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大类。药物治疗包括改善眼调节功能的药物、人工泪液、聚乙烯醇滴眼液、睫状肌麻醉药物、养肝明目的中医、维生素类滴眼液;非药物治疗主要指一些物理治疗,以及生活习惯、饮食、生活方式、工作量和身体锻炼等给予合理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