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港大到美国马里兰,谱写 11 年的「牙科医学」梦

2017-10-10 12:17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2006 年的高考,季超(Jack)以优异的成绩通过香港大学自主招生考试,录取香港大学牙医学院(2016 年 QS 排行榜,香港大学牙医学院排名世界第一)。2012 年,季超以牙科学士(Bachelor of Dental Surgery)荣誉毕业后,先后在菲腊牙科医院及私人诊所就职。2013 年,他与伙伴创立「思杰牙科医疗集团」,开始经营自己的牙科诊所。2014 年 7 月至今,季超在美国马里兰大学牙医学院就读牙周临床专科硕士。他的职业理想是:将国外先进牙科教育理念及临床治疗技术带回中国,让更多中国牙医及牙科学生获得世界认可。以下,就是季超于 16 年 12 月 26 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进行的精彩分享——一名土生土长的上海男生,如何一步一个脚印,向着自己的目标,在香港、在美国谱写自己的「牙科医学」之梦!

图片 1.png
(美国马里兰大学牙医学院——世界第一所牙科学校)

【香港——梦想开始的地方】

季超,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毕业于上海最著名的高中之一——上海中学。2006 年,通过高考及香港大学自主招生考试,录取香港大学牙医学院,成为当年香港大学牙医学院录取的两名大陆生之一。

香港大学牙医学院是亚洲最著名的牙科医院校之一,并在 2016 年 QS 排行榜中被列为「世界排名第一(2016 No.1 Dental Faculty in the World)」。「以问题为本的学习方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香港大学牙医学院最引以为豪的特色,香港大学牙医学院也是世界上三所采用 100%PBL 教学模式的牙科院校之一,且所有课程采用全英文教学。沿袭英联邦的传统,香港大多数本土学生从小学起即接受全英文教学学习数理化, 而作为一名在上海求学至高中毕业的内地学生,季超自嘲道:「一开始连甲烷、乙烷都不知道怎么讲,经常觉得自己笨得嘴跟不上脑。」

香港大学牙医学院的课程安排十分紧凑,几乎每星期都会有一个 PBL 的板块。学生以 8-9 人为小组:周一早上收到一个「问题(statement)」, 小组学生即根据这个主题讨论并确定 4-5 个知识点,大家分工合作,每人根据一个知识点或相关内容,去图书馆翻阅书本、去网上查阅文献,并最终在星期五进行全英文汇报交流。一周学习的目的,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自己负责的知识点,最终还要掌握由其他学生负责的相关知识。

学生们学习也十分刻苦,去图书馆学习,熬夜到 1 点、2 点都是家常便饭。这样的高强度、高要求的学习,虽然开始接触的时候十分令人头疼,常常令学生有种「找不到北」、「无从下手」的感觉,却是真正「授之以渔」——学生不仅能够灵活掌握基础及临床知识,还养成了遇到问题时自己去寻求答案的好习惯。五年的训练后,季超的认为:「PBL 的模式能够很好地将知识融汇贯通,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听、说、读、写)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提高。这些都大大帮助了我之后报考及准备 NBDE(National Board Dental Examinations)和美国牙医执业资格考试。」

香港是一个讲「两言三语(粤语、普通话、英语)」的地方。除了英语之外,粤语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根据香港大学牙医学院的课程安排,学生从大学 2 年级开始就要在临床实习接触病人。「刚到香港时,我一句粤语都不会说。但是身为医生,我不可能让病人迁就自己说普通话,只能我努力尽快学会粤语。」为此,季超选择了加入香港大学牙医学院学生会,希望通过和本地学生的交流,更快融入香港社会。

2.png
(香港大学牙医学院 2007 年学生会成员合照)

「在读圣贤书之外,如果有精力应该多去参加一些课外活动,不仅和自己本专业的同学交流,更应该走出自己学院的院门,和来自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学生进行交流。」在港大,有这么一种说法,「大学有 5 件事——读书、参加学生会活动、住学校学生宿舍、拍拖、兼职」。

做齐这 5 件事情,才算完整的大学生活。在牙医学院学生会任职期间,季超同时担任「亚太地区学生协会(Asia Pacific Dental Student Association,APDSA)的国际联络官,通过参加 APDSA 每年在亚太地区不同国家或地区组织的「牙科学生年会」,季超结识了一群来自日本、马来西亚、泰国等来自各国牙科院校的小伙伴们。通过彼此间的交流,不仅将自己的视野拓展到国际舞台,许多学生都在本科毕业后前往美国继续深造专科课程;还和这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同行们结下深刻友情。

3.png
(APDSA 合照。 2015 年,APDSA 的伙伴从天南地北赶到马来西亚,参加同学的婚礼。这张照片里的不少同学,此刻都在美国进行专科培训。)

香港大学牙医学院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多与外界交流。牙科本科(Bachelor of Dental Surgery, BDS)的最后一年,每位学生都可以参加一个为期 3 周的 Elective Program (也称为 International Clinical Experience)。学生可以自己联络世界各地任何一所牙科学校去进行交流访问(学生承担大部分费用,学校会给予少许的补助),或者联系一些牙科公益组织参加牙科义诊活动。

季超在 2012 年(也就是 BDS 最后一年)申请了美国的哈佛大学、Tufts 大学和纽约大学的短期交流,有机会更加深入地了解美国牙科本科临床教育以及专科硕士培养的框架。第一次踏入世界一流的牙科学府,被美国牙科专科项目的严谨及规范深深震撼。回来之后,季超给自己下定一个「小目标」,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去美国继续深造。

除了临床能力,香港大学牙医学院也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学生在本科的后半阶段,有机会参与一个科研课题。季超在大三的时候,参加了一个有关牙周细菌和炎症因子的临床课题,并在 2010 年 IADR 东南亚地区的口头汇报中获得优胜,赢得了 IADR-Unilever 奖学金,得以前往美国 San Diego 参加 2011 年 IADR 全球会议。

4.png
(IADR 东南亚会议照片)

除了繁忙的学业,丰富的学生活动,季超「港漂」的业余生活同样丰富精彩。他说:「人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于折腾。」他似乎从不满足,喜欢挑战自己的极限。2012 年,港大刚毕业的他,约上两位「好基友」,瞒着家里人,顶着 7 月酷暑,每天骑行 80-100 公里的,骑着自行车环台湾岛一周。「趁着自己年轻,在自己力所能及、安全的情况下,要勇于去挑战自己、突破自己的极限,这才有更加能挖掘自己潜力的机会。」

毕业后,他也不安于现状,不满足于「给人打工」这种相对稳定安逸的生活。在机缘巧合下,季超与一位同样有着大陆背景的学长——赵汗青(Cerdric Chiu)一起于 2013 年创办了「思杰牙科医疗集团」,希望将自己的牙科治疗理念运用到自己的诊所里。创业的光环下,个中艰辛,可谓冷暖自知。「2013 年,我们在香港屯门地区(距离深圳很近的地方),开设了自己的第一家诊所。诊所只有 40、50 平方米的大小,一张牙椅就占据了大多数的位置。诊所里最值钱的就是一个拍全景片的 X 光机。当时的我们,可谓白手起家,捉襟见肘。

起初为了能够维持经营,争取到更多的病人,两位医生每星期工作 6 天半到 7 天,赵医生在 3 年间一共只休息了 12 天。作为一个诊所管理者,不仅要做好临床工作,还要做好团队建设、医生护士的管理工作,还有很多琐碎、纷繁、复杂的小事自己也要亲力亲为,甚至有的时候都要自己打扫厕所。但恰恰这段艰难的经历,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向着理想前进,令我内心感到无比甘甜。正因为当时的艰难与历练,也使我在之后美国求学过程中,即使遇到困难,也能坚信『没有什么是越不过去的坎』。」

5.png
(2016 年思杰牙科医疗集团合照)

港大毕业的季超也热衷于社会活动,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他和他诊所的拍档,每年都会安排 2 个星期前往东南亚地区某个贫困国家/地区进行牙科义诊。「每个人都应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每当自己去义诊,都会感激自己生活在相对优渥的环境,感谢有机会将自己的所学所得帮助到有需要的人,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6.png
(印度义诊照片)

【美国——追求卓越的梦想】

「为什么放弃香港的工作,决定去美国继续深造?」

这是几乎每个人都会问季超的问题。

「我希望自己在做好全科牙科医生之余,能够在某个专业领域有所专长、有所建树。本科期间,我所参与的科研项目就与牙周有关。香港是沿袭英联邦的制度,牙科的治疗理念相对比较保守。当时我对于牙周方面的理解就是:洗牙、刮治,最多翻瓣,我们的老师也经常诟病美国的治疗理念过于激进。然而,我去美国的访学经历,却让我感受到一个严谨、规范、系统化的专科培训体系。我很想去这个被公认为世界牙科教育制度上最先进的国家去接受最先进的教育,另一方面,也想亲身感受下美国与香港牙科教育究竟有哪些不同。」

抱着这样一个心态,季超申请了的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牙周专科项目,并被成功录取。美国马里兰大学历史悠久,是世界第一所牙科学校,其牙周专科培训也是久负盛名,出过 Gerald Bowers、Mark Reynolds、Paul Rosen 等世界级的牙周专家。马里兰大学的牙周专科培训项目每年只招收 3 名学生,季超成为那一届唯一的国际学生。虽然在港大 5 年的全英文教学模式下,季超的英语能力已经相当不错,但初到美国——这个「吃饭、走路、说话都是全英文思维方式的地方」,季超说「以我当时的英文水平,我还是觉得有点捉襟见肘,和病患交流时再一次面临嘴跟不上脑子的情况。」为了能够尽快适应环境,季超总会利用没有病人的间隙去观摩一些高年级学长(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他们是如何与病人沟通的,期间运用了什么样的沟通技巧和词汇。他还利用课余时间,前往不同老师经营的私人诊所,向他们取经。

7.png
(马里兰大学牙周科住院医生合照)

大陆的医生总有种思维定式,「在国外医生或者牙医,要比国内的医生轻松舒服」。在季超去美国前,香港大学牙周系的金利坚教授却对他这么说:「你去美国读牙周专科,就是花钱买罪受。」身临其境之,季超觉得确实如此。季超向同学们展示了他一周的日程表,几乎排满了手术。每周除了大量的临床工作,还要精读 30-40 篇经典文献,5-10 篇当代文献。所谓「精读」,即是读完之后,不仅要记住文章发表的年份、作者,还要记住文章运用了什么方法、得到了什么结论。其阅读量之大,季超开玩笑道:「我感觉自己读了一个牙周专业,同时又读了一个文科学士。」此外,每周三晚上 5-7 点还有临床病例讨论会,由牙周科与修复科的同学轮流汇报病例。周末,他经常去医院加班,或是与修复科的学生讨论治疗方案,或是为下一周的手术做准备工作。「这样一个星期下来,大家真都累成狗了。」

季超说:「我个人有这么一个体会:当下的青年们,似乎总希望自己在 30 岁,甚至 25 岁时就获得成功。似乎认为,在 25 岁之前实现一个小目标赚 1 个亿,才是成功的。但我认为,成功的达成是需要时间慢慢积累的,成功的定义也是多种多样的。」来到美国之后,令他最为触动的,就是身边的同学们不断跳出自己的 comfort zone(舒适圈),不断突破自己,追求卓越。

季超给同学们举了这么几个例子。一位是他的学长,在美国 DDS 毕业之后,已经经营了 10 年自己的诊所。本可以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但那位学长觉得自己在牙周方面非常薄弱,希望能够突破自己,在专业方面精益求精,所以毅然决然地卖掉了自己的诊所,破釜沉舟来我们牙周科进行 3 年的培训,培训时他已经 40 岁,甚至比一些临床带教的年纪都要大;另一位同学是来自叙利亚的难民,在叙利亚已是口腔外科的专科医生。历经波折远渡重洋,到美国重新开启自己的人生,再一次就读牙医学院,进行专科培训。一位在修复科的「欧巴」,13 岁来到美国,怀着对牙科的热忱,申请了 3 次牙科学校均遭到拒绝。但他并没有灰心,先读了 3 年的口腔技师,读完口腔技师之后再一次申请,35 岁才开始美国马里兰大学修复科的三年课程。「这些同学坚韧不拔,为了心中充满目标而不断努力的精神给了我很大的鼓舞。」

不仅同学如此,老师也是这样。季超的老师中,有三位是有着牙周、修复双专科的资质,每周义务去学校教书:一位已经 82 岁高龄,每天早上 6 点钟会准时到诊所,看完病例之后,还在继续做牙周手术;一位 78 岁高龄,在马里兰大学教书有 40 余年,经常给我们留堂,跟我们分享病例,尤其是失败的案例;另一位在美国牙周文献当中,发表过很多期刊的非常知名老教授,他也是真的坐下来,手把手教我们他是怎么运用牙周显微手术,他早在 20 年就开始开展牙周显微手术。他们真的是确确实实活到老、学到老、教到老的典范。

在美国这 2 年半以来,我对于牙周治疗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在美国除了那些非手术性的刮治、洗牙,翻瓣手术之外,我们还有一些功能性的手术,包括冠延长术,或者一些美学性的手术(plastic surgery),比如游离瓣、结缔组织瓣、牙根覆盖(root coverage)手术。在美国,牙周科的工作还包含大量的种植手术,除了种植植入外,牙周科还接受非常多的牙周种植体周围炎的治疗;以及在骨量不足的情况下,上颌窦内外提升、牙槽嵴增量、位点保存这样的手术等。马里兰大学的另一个特色,即是牙周显微手术。每位牙周科住院医师,都配有一台显微镜,而这些显微镜都是由一位已经退休的老师捐赠的。

8.png
(显微镜手术照片)

2016 年,季超有幸参加了于美国西雅图举办的骨整合大会(Academy of Osseointegration,AO),它是广受业界认可、含金量非常高的种植会议。每年,AO 的组委会都会选出一个国家/地域为主题,设立一个专场介绍那个国家/地域的种植发展技术。2016 年,也恰逢 AO 选定了「中国年」,来自国内顶尖种植科或者口腔外科的专家们被邀请到「中国专场」去做报告。「当我步入会场,感到非常心寒。相比其他会场的门庭若市,中国专场的上座率可谓寥寥无几。」季超坦言道。

9.png
(2016 年 AO 会场照片)

「我当时想:我们的物质水平、经济水平发展得非常迅速,医院或者院校的硬件条件往往远胜于国外的条件。然而,我们的技术水平却并没有得到同等的认可。这些是我,也是我们这一代年轻的口腔医师们可以去努力的地方:把我们的口腔医学事业推向世界的平台,能够让世界知道我做的有多好。」这就是季超与爱人一起开设公共邮箱,分享国外牙科留学经历的初衷。

最后,季超给了同学们分享了三点建议:

首先, 希望同学们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专业上打好坚实的基础。学习期间,不要局限于课本,而是能够有所拓展,或是上网搜集先关文献,或是阅读国外经典的教科书。

其次,除了「读圣贤书」之外,尽可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拓展自己的眼界与平台。遇见不同的人,向不同领域的专家学习,这种积累会对未来长久的发展有帮助。

最后,就是不要局限在自己的「舒适圈」,而是能够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放眼全球,能够尝试不断地突破自己,超越自己。

更多留学经验

尽在 e 看牙 APP

10.png



编辑: 王爽爽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